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51857
大小:123.8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2-2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一)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二月革命:1917年3月,其目的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1.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地点: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意义
2、: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②目的:为赢得战争作准备,巩固政权;③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④作用: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四、
3、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等;③外交: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④军事: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五、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开始; 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 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③商业:恢复
4、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5、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表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之处。 1、背景:经济困难,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内容: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 3、目的:都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六、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全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5个加盟共和国)七、列举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后面对帝国主义对苏俄的
5、武装干涉,苏维埃一面加强红军建设,一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年,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八、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24年开始) A、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时间: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 ②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作用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6、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业集体化运动: ①方式:建立集体农庄; ②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③作用: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高度集中; 3、评价:①积极: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二战时为战胜法西斯和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起到
7、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具有严重的弊端,成为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二战中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证明了苏联优先发陈胜重工业和国防力量是正确的。※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点:1、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定开始;苏联的资金是依靠行政手段,高积累、高投资而来,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剥削本国人民获得资金。九、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1
8、、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3、1928年以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6月。由英法美三国操纵。帝国主义的矛盾焦点是争夺地区和世界霸主。 2、目的:缔结和约,对战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