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

ID:33237726

大小:60.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2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_第1页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_第2页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_第3页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_第4页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大学语文论文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解构梁红艳(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广东东莞523808)[摘要]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中图分类号:11

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25-02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法国以德里达(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传人到了美国,这种以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激情和思想偏执为特点的后结构主义思潮理论,在以实用主义为特点的美国文化的浸染下,很快便被同化了。特别是被以哈特曼、布鲁姆、米勒和保尔·德·曼为代表的“耶鲁四人帮”的发扬光大后,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以致我国有学者说:“解构主义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集团的理论,它是在总结了人类政治、文化、思想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

3、它的主旨在于突破以虚幻的理想主义封闭人们思维的哲学论域中的形而上学困境,促使人类从几千年的先验幻想的自欺欺人得以解放出来。”一、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误读”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是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个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认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模糊了哲学与文学相对明确的界限,他对哲学文本进行文学意义上的修辞解构探索,进而从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藩篱中寻找各种哲学形而上的对立意义。1971年,保尔·德·曼(PauldeMan)在出版的《盲视与洞见——论当代批评之修

4、辞》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模式,即探寻文本中所存在的“盲视”与“洞见”的张力关系。他进而指出,在我们的阅读体验中,由于很多无意识的联系而使得阅读中的焦点不断转移,在这种对文本进行的不断“解构”中出现的不同的矛盾就是一种读者的“盲视”,而读者往往在借助这些“盲视”后才能不断地获得“洞见”。德·曼这个论点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对文本固定主题意义的反复理解,使得读者在纷繁的文本“盲视”后获得不断的“洞见”。德·曼以卢梭的《忏悔录》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他的观点,表面上看,忏悔录是对自我的反思和

5、忏悔,但是在不断矛盾的语言结构中,文本却在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对自己行为进行精心的辩护,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本的“盲视”后不断的获得“洞见”。但是,德·曼却创新理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怪圈,尽管文学作品本身会包含许多否定和颠覆自己主题意义的各种基因,德·曼却一再申明:“解构并不是我们给文本加进去的东西,而是它自身构成了文本。一个文学文本在确立自身修辞方式的权威的同时,又反过来否定其自身。”这种一边强调文学文本都在不断进行自身的解构,一边又认为文本自身修辞方式既是对自己的肯定又是对自己的否定,不可避免

6、的使得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解构性”成为一种对立的矛盾。换言之,这种以牺牲文本阅读的“文学性”的哲学意义上的“解构”,一定程度上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误读”。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的解构主义思想很多是吸收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和德·曼韵解构批评思路,他对解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阅读总是一种误读”。他对这个观点的解释是:现代的读者在阅读前辈作者的作品时,往往会怀着一种“防御”心理,他们并不是全盘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在这种先验思想的主导下,读者的阅读行为往往是一种德里达所谓的“延异”

7、行为,也就是对文本的重新写作与创造。也正是在“阅读总是一种误读”这个命题下,对文本的正确阅读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误读。“耶鲁四人帮”中对解构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他强调在文本语言的多变与弹性结构中体现批评的创造性和失序性。这个观点的显著特点就是文本“解构”的实质是对文本蕴藏的隐喻追踪溯源进而对其进行阐明,这各过程也在无意识之间摧毁了文本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达到颠覆文本基础的目的。米勒曾经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文本的“解构”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读者亲手在将一个个隐喻

8、进行阐述,但是,在阐述的同时又造就了另外的隐喻,因此,对文本的解说都不可穷尽,它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任何阅读本质上都是一种误读。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走在批评家的前面。它们已经存在并清晰地预见到了批评家所能进行的任何解构”。20世纪70年代,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Hartman)连续出版了4本解构主义经典著作:《超形式主义》(1970)、《阅读的命》(1975)、《荒野中的批评》(1980)、《拯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