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34108
大小:6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22
《高明纪念中学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www.gaokao.com高明纪念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五大题,24小题,共12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时,考生务必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试室号、试室座位号、姓名、考生号分别填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上。3.考生务必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4.答卷时,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对应横线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古诗文阅
2、读(共33分)1、名句名篇默写。(第3必填,其余再任选二题)(5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成一家之言。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2—3问题。(共8分)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2、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4分)答:3、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结
3、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8题。(共20分)送东阳马生序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www.gaokao.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www.gaokao.com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
4、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
5、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
6、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B.媵人持汤沃灌热水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D.日再食再次5.下列各句中“以”和“其”字用法、意义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以衾拥覆②无从致书以观③或遇其叱咄④流辈甚称其贤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不相同6、下列各句编为四组,与作者求学“勤且艰”形成鲜明对照的一组是(3分)()学而思教育
7、·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www.gaokao.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高考网www.gaokao.com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④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⑤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⑥流辈甚称其贤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送别,往往以诗文相赠,表达勉励与劝慰。本文就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君则的临别赠言,语言含蓄隽永,表
8、达了对马生的惜别之情。B.文章叙述了宋濂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语言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C.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D.作者以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