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

ID:33193744

大小:58.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1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_第1页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_第2页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_第3页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_第4页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国学教育论文“僧诗无蔬笋气”的禅学意义张艳[暨南大学,广州510632]摘要:蔬笋气是苏轼对僧诗艺术风格的整体评价,自从他拈出这个词之后,僧诗的审美标准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僧诗就是需要本分家风才成其为僧诗,另一方认为只要沾染到僧家风气就是落入俗套。其实僧诗有无蔬笋气,只是审美的差异,并不影响其禅学意义;僧人在作诗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只不过有时追求诗歌艺术的提升占了上风,而参禅修心的本愿反而沦为次要之事,显得本末倒置了。关键词:僧诗蔬笋气禅学意义一、蔬笋气的含义“蔬笋气”一词最早由苏轼提出。苏轼《赠诗僧道通》诗云:“语带烟霞

2、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这里苏轼是称赞道通的诗没有沾染蔬笋气,但是什么是蔬笋气他却未确指,据其自注应当指酸馅气或菜气。叶梦得《石林诗话》有:“子瞻《赠惠通诗》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尝语人日:‘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皆笑。”苏轼认为僧人诗须洗脱此风方称得上好诗。宋人对僧诗的评价都不高,对其清苦的意境大加批判,更甚者用蔬笋气、山林气、酸馅气、菜气等词语形容僧诗过于苦寂、狭窄的诗风,其中蔬笋气、酸馅气最常见。叶梦得认为宋代的僧人学诗的多,但大多都没有超拔之气,原因就在于捡士大夫的残羹冷炙、仿效世俗之诗,又自创一种格律,俗气至

3、极。但蔡绦在《西清诗话》中却别有论调:“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齐己云‘春深游寺客,花落闭门僧’,惠崇云‘晓风飘磬远,暮雪人廊深’之句,华实相副,顾非佳句邪?……亦非食肉者能到也。”蔡绦认为诗无蔬笋气是文人诗的标准,僧人本是方外之人,其诗有林下水边习气,反映本分家风,没什么不好;倘使僧诗没有了清拔之韵,与世俗之诗无异,也就没有什么好尊尚的了。蔡绦的观点比较中肯,注意到了创作主体身份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没有一味贬低僧诗带有的蔬笋气,肯定了其艺术价

4、值。金人元好问《木庵诗集序》曰:“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蔬笋气其实和文人士大夫追尚“骚雅”的本质没有区别,都是审美的体现,只是标准不同。文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僧人的诗也要写成这样,这就像明代汤、沈之争一样,标准不一,很难在形式上统一,况且审美有包容性,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对于蔬笋气的内涵,周裕锴先生在《中国禅宗与诗歌》中将其概括为四点:意境过于清寒;题材过于狭窄;语言拘谨少变化;作诗好苦吟。这四点其实也可算作原因,正是由于这四点僧诗才会表现出蔬笋气。尽管此论被提出后,在文学批评中,甚至在评论绘画时,也会用到,但绝大多

5、数人还是认为这是僧诗的缺点。这未免有些狭隘。二、僧诗大量出现的背景及意义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融合,到唐代“本土化”已告一段落。达摩东来的意义就是“中国禅者,虽秉承达摩的禅法,而专重‘理人’,终于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国禅宗”。尽管“诗僧”大量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但禅宗的繁荣及其传播,无疑是强大的推力。大乘佛教论述禅时说:“菩萨摩诃萨行禅那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禅不味不著,常求增进……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亦不随禅生。”显然,大乘佛教是要修行者对一切东西无执着、不住相,对万事万物都应“无所得”。这就有别于小乘佛法的隔绝外物,所以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法在隋唐以后就

6、一直处于主流,因此僧人可以不拘囿于研修佛法禅理,在接受世俗的磨炼时也能领悟佛法。而“即心即佛”的禅宗对“平常心”的追求,更冲淡了僧侣的宗教色彩,禅师对俗众和僧众讲法的最后,都以直接明了的偈颂作结,实际上就是宗教形式的诗歌,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诗僧”群体的形成。僧诗创作活动的增多必然会出现一个总的风格,这种风格概括起来就是蔬笋气。三、蔬笋气的禅学意义小乘佛教要求僧人禅修是隔绝外物、追求自我的解脱,而大乘佛教则要宽松得多,因为大乘佛法追求的是众生解脱,至于用何种方式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如吉藏《法华论疏》云:“笑成释起方便,但为自身令得解脱;大乘以摄法俱摄自他悉令

7、住理,对治诸者,即是方便亦是住理。”而禅宗的“平常心及道”和佛要向内心寻找的观念,“把一种外在的宗教,变成一种内在的宗教;把对佛的崇拜,变成对自心的崇拜”。既然弘扬佛法不拘囿于外在形式,那么最终只要得悟佛道,皈依我佛就是方便之法。再则唐代诗歌的繁荣或多或少影响了禅门的传播方式,诗歌被当作传播手段也就显得合情合理。虽然达摩禅主张不立文字,但真正不立文字很难实现,曹溪禅的发展壮大和《坛经》的面世不无关系。而僧人长期接触的是佛家经典,对于世俗文学并不了解,所以要想更好地运用诗歌传达法旨,或是表达自我对佛法的领悟,效仿文人诗是他们踏入诗门重要的一步。当僧人们急着

8、踏人诗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此门进来容易,要想在此门中争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