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

ID:33176287

大小:73.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_第1页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_第2页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_第3页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探究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我国是必然趋势,结合现今我国基本国情与城市发展现状,文章界定了当前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些误区。并结合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分析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政府等对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作用,提出了一条创新发展机制、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关键词: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产业集聚城乡统筹引言新型城市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提出集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

2、社会的背景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到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XX%,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同时,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城市发展资源的紧缺;劳动生产率偏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城市功能和集聚能力较低,对财富积累的贡献率偏低,等等。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界定与思考(一)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新型城市化作为

3、一个世界性课题,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本文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进行梳理,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二)新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经济集约发展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其它要素的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城市化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

4、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具体讲,要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市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必须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把节约利用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新

5、型城市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必须通过城乡体制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的转移转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改善城市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6、等化;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3.环境友好发展新型城市化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体来讲,通过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

7、设,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增强自然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平衡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通过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加快城市生态化改造步伐,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城市。4.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是“农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市化要求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

8、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同时,还要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即加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