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70105
大小:67.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1
《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融会新课标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融会新课标理念——谈对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的几点认识江苏省天一中学唐缨一、前言课堂教学要保持生机与活力这一命题,就其本身而言也许算不上有多新鲜,然而,时代赋予了它更新的内涵,施教者必须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进行思考与探索。就目前而言,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所讨论的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话题与新课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三个维度的落脚点被明确的表述为“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这也许就能揭示所谓生机与活力的本质。我觉得,针对这样的表述,探讨课堂教
2、学生机与活力的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迎刃而解的,那就是:凡教学动机与教学策略违背这三个维度及其总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不具备真正的生机与活力的,哪怕你搞得如何分数狂飙、花样百出、喝彩声四起,那同样是伪生机与伪活力。二、几点想法话虽这样讲,可毕竟是理论形态的,我想进一步结合新课程“二十字”目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想。“二十字”教学目标,依据其内涵及其对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将它划分成如下四个梯度:积累·整合↓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审视这样的新课标目标,回顾身处的教学实际,突然间想到,如果将我们所认为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与这新
3、课程理念、目标进行比照,是不是能够从反向得到相当的启发与警示?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僵化的、沉闷的、缺乏生机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所要求达成的目标之间,是否存在着隔阂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情形呢?略作剖析。第一类:以新课程目标要求衡量,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畸轻畸重现象。1、“积累·整合”:重了积累,忽视了整合。将语文教学简单的等同于字词教学、语言基本规律教学,不但使学生疲于奔命,更直接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积累强化了,学生兴趣下降了,最终导致积累的无效,这真是莫大的悲剧,并且给那些顽固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背默默的人以口实。所谓“整合”,我认为包含两方面
4、的含义:第一,积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条线化、版块化;第二,语言文字与人之间的整合。所谓“人”的因素,其实是扩大了的,它相当于人的生活。这样的“整合”,庶几就是重新回归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本身”的命题中去。如果教师能够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贯彻这种“整合”理念的话,我自己的体会是,学生的兴味将相当浓厚,并且相当愿意加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来的。例如,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渠”字,在古汉语代词里常作人称代词“他/她/它”用,学生常由于“水渠”、“沟渠”义的影响而误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防止单向的灌输语法知识,怎样将语言文字与学习语言
5、文字的人“整合”起来,是要考虑的。而事实上无锡本地锡北、锡东方言中用来作人称代词的géi,就是这个“渠”字。我让港下或羊尖、东湖塘一带的学生来作示范,其他地区的学生不禁大笑起来,笑完之后,可以说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从我个人来看,这就是课本知识、语言知识与生活认知间的“整合”,在这种“整合”的语境中,“积累”的任务几乎是在说笑之间完成的。2、“思考·领悟”:重了思考,忽视了领悟。“思考”通常倾向于理性化,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将一个具体的文本通过几个所谓的“纲领”、“规律”、“知识点”拆分开来,这是将文字视同考试答案的演练对象,事实上这连较有深度的思考都未能达成。
6、纯理性的、逻辑化的推演在很多场合是不完全适用于语言文字所构筑起的世界的。而看似玄虚的“领悟”恰恰建基于个性化的认知基础上,建基于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是学习主体能与语言文字进行最鲜活有效地互动的保证。气氛沉闷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具有一个共通的特征:教学剥离人的生命力。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是学生“领悟”能力的被剥离。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苏轼的《赤壁赋》,假如仍用传统文言教学方式方法去对待它,那这样一篇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飘逸潇洒的文本,最后就只剩下了可怜的寥寥几个知识点(大多数还不一定能在应试中管用)。文字背后所蕴涵的苏轼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以及中国传统文
7、化中“三教合一”的典范形态等,这些可以极大的触发学生去思考并领悟东方式生存、中华文化之精髓等的厚重要素,就统统不见了踪影。经过考虑,我将本文的“导入”环节安排得相当长,其操作序列是:第一步,将前一课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导引入本文中来,问:柳宗元的“文化生存”方式是怎样的?搜索你的知识储备,你认为在传统士大夫的生存形态中这是特例、个案,还是典型代表?请试举例。第二步;讨论并领悟(不是“明确”或“界定”)传统士大夫由“出世”与“入世”矛盾带来的儒、释、道文化间的碰撞与交织。第三步,导入苏轼词[满庭芳](蜗角虚名),讨论领悟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情绪(不是“思想”或“
8、观点”)。第四步,研讨细读《赤壁赋》文本。说实话,我自己觉得在这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