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课程理念》doc版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

ID:33164632

大小:59.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1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_第1页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_第2页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_第3页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_第4页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确课程理念》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确课程理念,促进教学发展——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锦教授桑哲(以下简称桑):倪老师,作为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您对语文这门课是如何理解的?倪文锦(以下简称倪):语文,尽管目前大家对它的理解有许多分歧,但我们必须尊重新中国成立之初学科正名的初衷,即它反映的是“言”、“文”一致的学科特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足以推翻语文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学习。而语言的学习自然包括语言与言语。因此,无论是叶圣陶先生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说,还是吕叔湘先生的“语言文字”说,只要我们不作偏狭的理解,语文的内涵都非常清楚。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学

2、习其它学科,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只有语文学科的学习才需要研究与探讨语言本身,即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由此不难看出,以学科特点而言,学习语文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脱离或忽略语言的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为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不具备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如同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一样。从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看,还没有哪个阶段

3、的语文教育水平已经高到需要批判语文工具性的程度。反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或动机,只要我们忽视或轻视语文科的工具性,片面地、人为地强调思想性或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一定受到挫折,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或人文熏陶,而且语文水平也必定下降无疑。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没有工具性,何来思想性或人文性?现在,对语文教育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人们的理解不很一致,有的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有联系,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把作为学科教育的语文等同于生活,对提高语文质量来讲,应该是有消极影响的。毕竟语文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实施

4、了一些新方法,比如研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等等。从理念到方法我们不能作就事论事的僵化理解。如果个性化阅读离开了社会化阅读作为补充的话,那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个性化,因为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一个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离不开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的认定。如果学生连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我们指望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解读会是什么样子呢?语文教育中的问题相当复杂,需要分层次理解和解决,比如有的属于课程层面的,有的属于教材层面的,有的属于教学层面的。只有分清层次,问题才会好解决一些。桑:您认为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5、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倪:很难说什么问题是最大,因为对不同的教师来说,同一问题的难度是不同的。但我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学实际与理念存在较大的落差。现在的新课程理念,教师一般都赞成,也意识到原有的语文教学在教育观念上有些落伍,但我们也不能回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是不错的,但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无论是“课标”还是“课标解读”,讲得都不是很到位,以致于教师感到茫然。从操作层面讲,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许多地方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很不深入,但动不动就开展研究性学习,把有限的

6、课堂教学变成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或把语文教学改变为跨学科学习。老师和学生既不明白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也不理解该用什么方法手段去研究,至于预期取得什么样的研究效果,心中更没谱。再如,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大多处理成综合练习或综合活动,究竟如何正确理解、正确实施,以及处理好与其它四者的关系,教师似乎都不很明了,其结果自然也不甚了了。桑: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倪:目前对语文素养的解释比较多,对教师来说可谓莫衷一是。应该开几次学术讨论会,把有关专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在教学层面上下个比

7、较具体的定义,为老师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语文素养在不同学段表征不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学段来对语文素养做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要求具体了,才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桑:您认为“新课标”语文教材从“人教版”一统天下到多套版本教材共同存在有何利弊?倪:教材的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进步,既符合国际大趋势,又照顾了地区差异。我们国家大,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元化的教材,有竞争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促使教材越编越好,进入良性循环。因此,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教材从“一本统天下”到多元化存在,是一种历史的进

8、步,应该加以肯定。但我不认为现在的教材已经多元化了,各版本教材的“个性”还不是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