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

ID:33162000

大小:62.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_第1页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_第2页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_第3页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包公与清官文化》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包公与清官文化朱万曙一、历史人物包拯1.包公的生平仕宦经历包公名包拯,字希仁,一字兼济,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嘉祐七年(1062),庐州人。他29考取进士,授建昌知县,因为孝养双亲,未去赴任。十年后,也就是在38岁那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知州、池州知州、扬州和庐州知州。庆历三年(1043),包公44岁,他被调到朝廷,担任监察御使。这个职务品衔不高,但可以上疏言事,评论朝政,弹劾官员,因此很重要。推荐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是王拱辰。在这期间,包公写了不少奏疏,对朝政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尽了一个监察御史的职责。在庆历五年,他还作为贺使两次出使契丹。庆历六年(104

2、6)年,包公47岁,被调任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升任三司户部副使。三司是主管财政的部门,号称“计省”,“三司”沿袭五代制度而来,包括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其长官是三司使,称“计相”,地位仅次于宰相,再分设盐铁、度支、和户部副使各一人。户部下设户税、上供、修造、麯、衣粮五案。皇祐二年(1050)年,包公51岁,升任知谏院的职务,谏院和御史台都是监察机构,所不同的是,当初包公只是担任品衔较底的监察御史,而这时他则担任谏院的长官了。包公在此任上两年,弹劾了不少高官,如宋庠,接替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却无所作为,包公上疏指责他“首位七年,殊无建明”,“不能尽心竭节,卓然树立”,宋仁宋遂贬了宋庠的官职,让他

3、出京当河南知府。又如张尧佐,因为是仁宗的爱妃张氏的伯父,先是从一个小县官升为权知开封府,而后在皇祐元年的9个月之内,连升三次,成为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对此,当时就有台官上疏反对,包公到谏院后,即上疏指出张是“凡庸之人,徒缘宠私,骤阶显列”。“开封有个包青天”,这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歌,包公当然不是开封人,但包公担任过权知开封府的职务。在此之前,他还回老家任过职,先后知庐州和池州。他出知池州很有点意思,那是降职,因为池州只是个小郡。降职的原因,是他“举荐不当”。宋代已经有了保任制,官员可以举荐人担任职务,但如果举荐不当,就要“连坐”,受到责罚。包公因为举荐了一个叫卢士安的人,属于举

4、荐不当,就被降职到池州。他在池州做了不少的事情,现在在池州的齐山,还有他手书的“齐山”碑。包公担任权知开封府的时间是嘉祐元年(1056)12月,这年他57岁,还算是年富力强。在这个职务上,他当了一年半。这个官是升大官的阶梯,但是很不好当,道理明摆着,京城里多的是比这个官大的官,得罪了谁都不好办。也就是在这个职务上,包公真正的出了名。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一是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的不能直接进入公堂,要先把诉状交给门吏,门吏再上呈,这叫做“牌司”。有了这道门槛,老百姓要想告状,先得贿赂门吏,而门吏也可乘机勒索。包公到任后,革除了“牌司”,让告状的老百姓可以直接上堂。二是横贯开封的惠民河是与东南漕运连

5、接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但一些达官贵人却在河边建起亭台水榭,供自己享乐,从而造成河身的狭窄,一有水患,河水泛滥。包公奏请朝廷尽数拆除那些违法建筑,权豪们却千方百计抵制,说有地契,包公就派人实地勘验,最后迫使他们“拆违”。这些举动措施得罪了权贵,却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所以当时京师有谚语:“4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嘉祐三年(1058)6月,包公被任命担任御史中丞,权知开封府的职务由欧阳修继任。次年,他又改任权三司使的职务。嘉祐六年(1061)4月,又升迁为三司使,继而改任枢密副使,由财政最高长官变为军事最高副长官。嘉祐七年(1062)年5月13日,64岁的包公去世。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6、”。2.包公的思想和性格:(1)   关心百姓疾苦。在他的奏疏里,有很多减轻老百姓的主张,例如他建议朝廷“减冗杂而节用度”;他提出“凡横敛无名之入,多所蠲(juan)除”;他知池州府时,“所至缩糜费,以利民。明年复其官,民多德之,立祠祀焉”;(《嘉靖池州府志》)权知开封府时,他革除“牌司”旧弊,让百姓径直告状。(2)   刚直的信条,不阿的性格。包公年轻时写了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正是本着这样的信条,他在官场上刚正不阿,不拉关系,不结党营私,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是其是、非其非,他多次担任言官,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

7、高官,他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上谏弹劾,毫无畏惧顾忌。所以在当时,朝廷给予的评价就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风力峻明,器怀端亮,伏谏于陛,屡形药石之忠;秉宪于朝,一屏奸邪之气”。宋代官修的《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说:“拯性不苟合,未尝伪色辞悦人,平生无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宋史·包公传》说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他的同僚吴奎在其《墓志铭》中赞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