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57070
大小:308.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2-21
《采购洽商(采购师培训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章采购洽商(助)第一节供应商选择【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供应商选择与开发的基础知识,掌握供应商信息收集的方法和执行供应商选择方案的程序与重点工作,并能够处理供应商评审事宜。【工作程序和方法】一、收集供货信息(一)选择供货信息收集途径供货信息收集是选择和评价供应商基础性工作。包括外部供货信息收集和内部供货情况收集两类工作。1.外部供货信息收集采购主管所掌握的供应商信息越多,选择供应商的机会就越大。这项工作的关键,是选择供货信息的收集途径。一般说来,供货信息的收集途径主要是:(1)国内外采购指
2、南;(2)国内外产品发布会;(3)国内外新闻传播媒体(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网络);(4)国内外产品展销会;(5)政府组织的各类商品订货会;(6)国内外行业协会----会员名录、产业公报;(7)国内外企业协会;(8)国内外各种厂商联谊会或同业工会;(9)国内外政府相关统计调查报告或刊物,如:工厂统计资料、产业或相关研究报告;(10)其他,各类出版物的厂商名录;(11)利用专业顾问公司,采购主管可以利用采购专业顾问公司,特别是来源稀少获取的不易之物料,例如精密的零件或管制性的仪器;(12)媒体广
3、告,企业可以在电视或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的广告中,通过媒体上联络电话、地址作为信息来源;(13)同行市场调研,采购人员针对竞争厂商进行调查,发现优良的供应商的信息来源;(14)厂商介绍,向同行厂商询问,厂商可提供相关信息;(15)供应商自行找上门。等相关供应商的销售人员自行找上门。2.内部供货情况信息收集1采购人员还要掌握内部供货信息,主要是供应商业绩信息,包括:(1)交货情况。首先是交货量,如少于计划数,则属短交,如超过计划数,则属超交,一般需要填报有关表格,如《不足件信息单》;其次是交货期,包括提前
4、交货和逾期交货的情况与原因。在大的制造业企业,各驻厂采购员,需要定期收集和整理供应商时间遵守率、批量遵守率的信息,并填报《供应商供货交付过程监控表》。(2)供货品质信息。包括:交付批次及数量、接受批次及数量、拒收批次及数量、让步批次及数量,通常需要填报《进料检验记录单》;纳入不良品率,即PPM(PartsPerMillion)比率,它是供方的零部件经企业各驻厂外检班检验,质量工程师同意入库后在仓储、加工、装配、售后发现并退回供应商的不良品件数,与交付的制定范围零部件的总件数的比率。比如,一些汽车制造
5、公司,为了严把零部件供应质量关,都要求统计和填报《供应商供货PPM一览表》;如现场(包括仓储、生产)发现质量问题,则需根据采购件数量及问题原因填报《采购件现场问题一览表》。采购件在质量稽查中发现的质量信息,必须要由采购室质量工程师现场会签确认。3.供货价格信息供货价格信息收集主要是提供供货价格的涨落情况,以及是否同市场价格变化和生产技术与工艺变化一致。比如:要收集在招议标会上主动降价的幅度低于最高限价的供应商情况;要收集协助采购供应部在降成本工作中降价幅度较大或有较佳表现的供应商的情况;要收集在原材
6、料价格上涨的市场环境中,用不当手段迫使公司提高采购价格或消极供货,影响到公司采购体系安全的供应商的情况等。此外,要收集上一采购周期供应商发生额的信息,包括:内委资金、外部资金、赔偿金额等,可填报《供应商本月发生额》表,这需要由计划和财务部门提供。4.售后服务信息。包括:供应商主动处理或消极对待零部件售后服务的信息,即供应商态度/沟通的信息;供应商赔偿信息;突发的采购件在客户处的信息。这些需要由生产质量部库管部和市场营销部等部门协助提供。(二)整理、分析供货信息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以上有关信息资料以后
7、,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整理和分析。这里主要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1.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条件限制,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往往存在着某些资料较片面、不完整,有的甚至是虚假的、伪造的。因而必须对这些初步收集到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整理和鉴别。22.鉴别资料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在资料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结合供货项目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并依此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供应商选择方案。二、执行供应商选择方案(一)开展供应商调查前述关于供货信息收集的部分,实际已经部分地
8、包含了的供应商调查的内容。归总起来,一般的供应商调查主要有以下内容:1.商品物料供应状况。包括:(1)产品所用物料的供应来源;(2)材料的供应渠道是否畅通;(3)原材料的品质是否稳定;(4)供应商原料来源发生困难时,其应变能力的高低等。2.质量控制能力。包括:(1)品管组织是否健全;(2)品管人员素质的高低;(3)品管制度是否完善;(4)检验仪器是否精密及维护是否良好;(5)原材料的选择及进料检验的严格程度;(6)操作方法及制程管制标准是否标准;(7)成品规格及成品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