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ID:33141388

大小:58.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1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1页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2页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温州中学黄显荣【内容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新世纪的教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德育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针对部分学生对学校各种制度的漠视态度,抵触情绪,悖逆心理,德育导师制较好地缓解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营造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导师从智育和德育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推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速度,建设学校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加强教育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关键词】德育导师制现实意义“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是当时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像剑桥

2、大学、牛津大学就是实施导师制教学的。我国最早开始采用可能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与陈寅恪四位学者共同被称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近几年来,德育导师制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特别是湖州长兴中学的德育导师制,作为中央文明办评出的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一等奖的十个典型之一,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华社也播发了《为心灵导航——浙江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探索见闻》的通稿。《人民日报》则在未成年人教育创新典型专栏上,刊发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浙江省长兴中学探索“德育工作导师制”记事》的报道。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滥觞于此。此后,上海建平中学、江苏南

3、京一中、北京80中等学校相继推行德育导师制度。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高级中学。由于长期住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比较重,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强,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突出,不善与他人沟通,与外界也缺乏交流,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为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方位育人,构建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渠道单一,方法机械的局面,学校德育部门于2003学年开始在高三段开始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消息一经公布,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是学校领导和高三段的老师们所始料未及的。现该制度已实施了近一年,就整体的实施情况来看,效

4、果良好。笔者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就导师制实施的现实意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平等话语权营造良好的道德建构情境学生道德认知过程其实就是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的道德知识时总是会先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释它,赋予它意义。然后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用言语形式或其它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主张。在做对比分析后,对道德规范进行再认识、再定义,并把它安放到自己的经验结构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完成道德认知的重新建构。学校制度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规范,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强制的单向的规范。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求学生融入规范的体制(或把个体纳入到某种道德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又要

5、求学生发展独立的个性(赋权给个体使其成为一个自由的思考者)。德育导师作为一种社会元素的介入,则可以起到一种缓冲或桥梁的作用。学校在安排德育导师的时候,只是向学生提供导师的名单,学生有选择德育导师的自主权。从学生选定导师的那一刻起,德育导师便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充满德性关怀的、能平等对话的交往环境。摘掉“权威”冠冕的老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表,也不是标准的化身,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思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自主独立的基础上,以辅导者(朋友)的立场,和学生一起去讨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排除学生眼中老师是制度和规范的化身的认识,

6、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制度和规范解构,把道德教育延伸到生活中来,以大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为载体,把静态的文本律条转变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建构道德网络。由单一的专职德育辅导队伍到建设全校教师参与德育辅导,由权威式的概念、条文的集体灌输到师生间个体平等对话的交流,德育过程由老师的“教”德育到学生的领悟、习得,其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氛围必然会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自觉积极地去进行道德实践,真正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样的“传道”方式,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德育规范的建立是以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必然有持

7、久的能量,实现功能的发展。导师的期待视野对学生道德建构的辅导作用这里所谓的“期待视野”,是指德育导师对生活事件的理解、道德规范的建设等有先行具备的知识框架或理解结构。系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移植而来。作为社会“边缘人”(指还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中小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经验世间的构建主要来自老师、书本和家长(当然,还有网络)。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天然具有浅层次和不全面的特点。虽然他们也拥有很多的生活知识,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