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

ID:33001781

大小:61.0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_第1页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_第2页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_第3页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_第4页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社会与谐探究中图分类号:F21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6-000-02摘要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距过大,这种局面势必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从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的逻辑联系出发,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转型时期的城乡差距与社会矛盾的表现,然后,对城乡差距扩大下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政治考量,最后,提出了协调转型时期城乡矛盾的机制,并提出了该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关键词转型时期城乡差距和谐社会政治考量一、社会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1.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持续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对其报酬的满意程度主要

2、取决于他与其他人的比较。当他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应得而未得到某事物时,就会产生怨恨与不满,此即著名的相对剥夺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直接反映各阶层利益关系的收入分配状况往往比社会的物质发达程度高低更能影响社会稳定。而当前由于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使社会离心力增大,社会震荡趋势加剧。但当今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特别是部分新富阶层的崛起是属于非常态的,其发展趋势已经背离了当初国家为打破平均主义,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初衷,这是人们生出不满和怨气的关键所在。恰恰是这种深藏于现时物质利益矛盾中的深层次

3、根源造成了人们心理上一种难以遏止的“相对被剥夺感”和种种不安定情绪,这种普遍性公众社会心态失衡无疑会危及到我国社会的全面稳定。2.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系统中,在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的影响下,社会差距将不断缩小,由社会差距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便能在此社会环境中得以协调。因此,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的社会。根

4、植于市场环境中的阶层利益主体,需要新的结构来容纳;相应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需要新的机制来表达、追求和维护。二、转型时期的城乡差距与社会矛盾的表现1.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在飞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6年为2.51:1,1997年为2.47:1;1998年为1.51:1;1999年为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0:1;2002年更是上升到3.11:lo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城乡居

5、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增长的缓慢,因此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开。2.消费差距的扩大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为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已降至40%以下,从小康型过渡到富裕型。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一直高于城镇居民,下降速度也较慢,直到2000年才降至50%以下,从温饱型逐渐过渡到小康型。3•教育

6、差距的扩大长期以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和收入分配上长期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而无力支撑庞大的农村教育支出。受原来分级式办学制度的影响,即“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相应的教学经费分别由县、镇、乡、村支付,而城市的办学经费则全部由城市政府拨款。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乡镇负担了78%,而这部分投入可能占到乡镇财政的70%左右。弱小的乡镇财政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对教育投入的刚性需求,致使农民的负担加重,一部分农村适龄人口中途辍学或流失,根本没有参加高考的条件和机会。三、城乡差距扩大下社会矛盾的政治考量1•政策与体制存在三大矛盾(1)促进农民增收

7、的政策和限制农民增收的体制相矛盾第一,农民工资性收入已占主体,但农民工仍然受到广泛的社会排斥,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在所有非农行业的就业者中,有城镇户籍者占47.6%,农村户籍者占52.4%,其中在第二产业从业者中农民工占67.1%,在第三产业中占40.2%。农民工成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劳动者的绝对主体。但是,农民工却受到广泛的社会排斥。第二,在农民经营性收入中,不仅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而且农业繁荣政策与农民增收效果正在呈现着反向关系。第三,农民财产性收入极低,这种制度安排与我国基本分配制度,即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