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99138
大小:54.8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中应用[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三点自己的体会。一是问题教学法的生动性;二是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三是问题教学法的创新性。[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课运用[中图分类号1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80-01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与重复,而是在新的理念下使新的历史创新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再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历史生命课堂已逐渐变成现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里所说的诱导,强
2、调的是教师的引领作用,而引领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解决这样一个过程。可见,问题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重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每一位教师都把课堂提问作为自己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部分。据史蒂文斯(R•Stevens)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分钟大约问2-3个问题,可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频繁使用的教学技能之一,那么,提问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问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将提问称为“教学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
3、优化设计,这是课堂提问的关键。一个精心设计的、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中进行深入思考,真正把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反,就会使学生对教学毫无兴趣,或让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开展以问题为主轴的课堂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能适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切实体现师生互动。问题教学法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创设一些新颖、巧妙、有趣、针对性强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学生之间
4、的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再分析、讨论、回答,从而逐步构建起"问题一质疑一引导一探索一解答一反思一新问题一再探索”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下面我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一、问题教学法的生动性问题教学法的生动性要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主体化的课堂教学机制。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亲密交流,要求形成互教互学、互学互帮、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和学习共同体,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以,新课改要求确立学生
5、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活动就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例如,我讲“科举制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唐朝考生,要去都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该怎样走?准备考什么科目?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学生立刻被这种问题所吸引,开始查找相关历史地图,研究教材内容,设计合适自己的出行路线,选择考试科目。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要比直接让学生读书总结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例如,我讲到'‘对外开放
6、格局的形成”时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从1980年起,中国先后建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2.外国人认为,深圳和香港都是特区,他们的“特别之处"是相同的,你如何向他(她)说明真实的情况?3•在新的世纪,面对机遇和挑战,广东不断突破、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你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广东未来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思维和眼界更为开放。对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也随之增强了。三、问题教学法的创新性问题教学法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应
7、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提出问题,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渐进性升华。总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有许多优点,它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课堂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理论和创新,更需要将新理论和新理念付诸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因为只有探索出体现新课改理念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就,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人们坚信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参考文献】[1]赵
8、亚夫•历史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李昊.如何进行历史教学的课前准备口].教学与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