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还原定正

老子还原定正

ID:32969763

大小:186.5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2-18

老子还原定正_第1页
老子还原定正_第2页
老子还原定正_第3页
老子还原定正_第4页
老子还原定正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还原定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子》还原杨义内容提要:老子从史官超越出来,探究宇宙的本体与生成之道,开私家著述的风气,成为百学之祖。老子故里苦县赖乡的氏族和民俗,给老子学说植入原始的文化基因。孔子适周问礼,当在鲁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四十一岁。《老子》书是在洛阳“十年磨一剑”的收获,在孔子问礼之前已经以竹简单篇别行。老子即老聃无疑,其家族世系存在缺环,问题出在其儿子那代。郭店楚简《老子》源自齐国稷下。马王堆帛书《老子》两种,反映《老子》经典化的进程。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黎明时分。晨光将泛,老子著书,谁能说不是春秋末年的一个奇迹呢?既是奇迹,就有许多

2、按常理难以参透的奇迹奥秘,不然它就不叫奇迹了。因此历代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关于老子身世、老子及《老子》书之关系的探讨,众说纷纭,迷雾深锁,破解称难。这位智者岂曾存心开创什么学派?他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只不过由于受人恳请和敦促,在勉力著述中闪射出奇异的智慧魅力,竟成了开启诸子百家发展之新天地的百代学术之祖。岂料他本人功成不居,从此不知所终,留下一大堆谜,考验着后代学者百般猜测和破解的能力。他这种惊鸿一瞥的姿态,实在有点“生而不有”,“功遂身退”的道者风貌。奇迹刺激着好奇心,又作弄着好奇心。有时你追踪着奇迹,奇迹

3、却离你越远,事后一看,你追踪的原来是幻影,这就是给人无穷趣味的奇迹效应。因此,老子是一个永远也研究不尽的老子。老子恍兮忽兮的人生方式和学术方式,确实当得起孔子以“犹龙”来形容他,或如他对道体所描绘的那样:“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注》,王弼注,《诸子集成》(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8页。以后《老子》引文均据此版本,并以简帛本校订,不再出注。老子举重若轻地以其书开学派,看起来似乎偶然。他无意于凭束修收生徒,但他并未能门庭清静,天下熙熙,不少人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做了他的生徒。他的思想在人类思想中,如月

4、光泻地,万里生辉,实在具有巨大的原型性质。也正因为他这份恍惚,这份看似偶然,这份智慧魅力,使得后世纷纷然把他的思想引向不同的方向,或者无为而治国,或者超然而遁世,或者虚静以随心,或者幻想以求仙,或者甚至在取与张歙之间以奇用兵。60/60政书乎?心经乎?兵法乎?他的智慧何止博大,简直深不可测。又因为这份恍惚,这份看似偶然,这份智慧魅力,他的姓名、家世、著作权,都被后世或者神化,或者随意攀附,或者书与人分离,把著作年代一再后推,议论纷纷,公案丛生。历一二千年而到元代,便有“《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张与材:《道德玄经

5、原旨·序》,《道藏》本。的说法。又历七百年至今,注之、疑之、释之、译之者,难以尽数。甚至有如此说法:“外国学人迻译外国典籍,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第1页。老子兮老子,从何而来,于何所止?一史官身份与宇宙本体论的突破老子及其学派的产生,其实并非偶然,甚至也不见得有多么恍惚。如果要追究这份恍惚的话,在相当程度上乃是学人受思潮的震荡,勇于进取,以敢于打破成说为尚,又难免有时头晕眼花,产生错认和幻觉。在此情况下,把一个人看成三个影子,又有什么稀罕?其实

6、只要回到春秋末世的历史环境和老子本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看到,恰恰是在这个历史关键点,恰恰是在老子这个关键人物的手中,道家的开创,打开了诸子纷起的潮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原创高度发达,深刻地影响了二千年中国思想方向和方式的、因而属于全民族的“基本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民族的思想学术,立下了“基本”。老子讲“归根”,孔门讲“务本”,在文化资源上说,就是要开发这个“文化思想原创的基本时代”中那些可以重新焕发活力的智慧。在这个思想原创即将开始的“基本时代”,历史选择了老子,实在是天造地设,得其人哉。老子既是“周守藏室之史”,以

7、国家图书馆的规模,他的渊博就远非《庄子》所说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所能比拟。他还是远近闻名的礼仪内行,引得远在鲁国的孔子也来向他问礼。史与礼,乃是上古知识的总汇。老子在双重知识总汇上的丰厚学识,使他能够以史的眼光透视古今之变化,以礼的序列分析社会之吉凶,从而在扬弃旧史观和突破旧礼制中,建立一种具有高度的本体超越性和宏观的历史审视力的思想体系。《汉书·艺文志》说:“60/60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立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

8、1962年版,第1732页。诸子九流出于王官的说法,对号入座,牵强附会,并不符合先秦时期大多数诸子的实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汉书·艺文志》承袭刘歆《七略》的这种论断,受到胡适的严厉抨击。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古史辨》第四册,北京朴社1933年版,第1—8页。实际上,不能说诸子与王官之学毫无关系,但诸子多来自社会中间层的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