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ID:20195623

大小:8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1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_第1页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_第2页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_第3页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_第4页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_第5页
资源描述:

《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拂去历史尘垢还老子以清白摘要:为了老子研究的需要,为了解开历史的谜团,必须深入认识《老子》其书的经历。本文侧重于《老子》书名在东周(春秋、战国)的演变探讨,以及认清《老子》全书的宗旨,乃至于《老子》一书的重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三绝》、“韦编三绝”、官方本、社会本、圣人、绝学无忧。《老子》一书,老子其人,它作为一个历史谜团始终困惑着我。战国时庄周把老子视为“博大真人”,其实这也只是付老子一个虚名,抬高自己,贩卖自己的诡辩。其他诸子,更是承袭当时的时尚,或汲取一点,或攻其一点,自己立论,也自心

2、安理得,从未有澄清过老子乃何许人。自《史记》有关老子生平记载的三个“或曰”以来,又把老子搞得玄乎。从汉以后文人墨客对《老子》的研讨、论述、校勘、正诂,也终无定论,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近几年来,楚竹简面世后,《老子》的研探又有点似是而非……的确,历史至今有关《老子》这本书、和有关老子这个人的史料,给我们留下来的只是一团团迷雾。在新世纪里,为了中华民族自身古老文化的纯真,我们应透过历史的迷雾,拂去历史的尘垢……本人在史实陈迹的启发下有一些认识,现联篇成文,奉献给识者,万望诸君哂笑之余而不吝赐以教之。一、《

3、五千言》、《三绝》、《悖篇三绝》。西周末年,有一在周室做官的老人,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老子。虽然他本人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做官多年,饱览史料,学识渊博,也算得德高望重。他共经历了厉王、共和、宣王三个时期,对周宣王的小有“中兴”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深得周宣王时的君臣们的赞誉和爱戴。周宣王“临危”之时,曾授命于老子,要他将古公亶父老祖宗所著的《德》经发扬光大。然而,值周宣王死,幽王继位,他的所作所为更加无一是处。当时又逢史官伯阳之流,以旁观者的身份,落井下石,幸灾乐祸(此举见《史记》伯阳语)。老子认为,这是食国

4、家俸禄而不为国家办事的蛀虫行为(也就是典型的智者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在自己辑成的《五千言》中,又加进了新的一段(即后人分章的三十九章)针对伯阳语而斥之。《五千言》,是老子在周始祖古公亶父所著的《德》经(周康王时称谓《德》经,老子称之为《建言》)的基础上立论的。他重新修定了周室宗祖的《德》经,(也就是按当时西周的“意识形态”修订,其宗旨要点突出在十九章的内容之中。)呈献给周幽王,老子想以祖宗的训导感化周幽王。可是周幽王既无心于国家治理,更无丝毫律己的意念,对《五千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碍于

5、祖宗的情面,责成当时的史官按惯例收入周室。这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诸权贵之仕,周幽王的近臣,都耳闻目睹了老子的《五千言》,且议论纷纷,相互告知,口头传讹(当时文字性的传阅颇为不易,口头传讹却不胫而走)。尤其是对其《五千言》的“三绝”感慨不已,因为这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要害之言,他们把《五千言》直呼之为《三绝》。简而言之:其内容是“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由于老子文中的第三绝是“绝巧弃利”,但因这是不言自明的,没有“绝学无忧”来得惊奇,故取而代之。一刹时,不仅使周王朝的权贵之士、智者们目瞪口呆

6、,就是各大诸侯国闻之也为之愕然。愕然之余也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加之幽王的极度昏庸,于是春秋之哗然就在公元前770年开始了。春秋初期,诸侯大国各怀己意,居心叵测,各自为政,兴风作浪:“绝周礼,禁仁义,摒弃智者”,渐趋周天下“礼崩乐坏”。春秋时,此风不衰,长达两百多年的倾轧……这一段时间,让历史学家感到头疼,史料少得可怜。其重要的原因,是智者不敢为也。待孔子起而入仕为宰时,已是公元前500年,春秋末之时。此时的孔子才有机遇,有能力有欲望在周室接触到传讹已久的《三绝》。孔子读《三绝》,惊而喻之为“悖篇”

7、,(当时,韦通违,通背,悖;编通篇。)而直呼之《韦编三绝》。太史公哪能顾及这个史实,把孔子反复而读的(喜读)《易》、《韦编三绝》连在一起,后人就视之为读《易》牛筋三断了。《悖篇三绝》对孔子的震动很大:晚年他之所以顶天立地地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原由正是根据“绝礼弃智、绝仁弃义”而来的;“学而时习之”也是用“礼法政教”或“博文约礼”而规定“学”字的含义来针对《三绝》的“绝学无忧”而提出的,即是对“礼法政教”时时习之。简言之,就是“礼”要时时习之,毫无今人“学习”之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8、也”,也是针对《三绝》文中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而提出的。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态度,可惜,今人还认为这两种认知态度是“合一的”,还大而宣之。显然,孔子之论,还有很多源于《三绝》,意义却大相径庭,此处恕不烦呈。看到《三绝》的不只孔子一人,春秋时,还有较多的人都读过《三绝》。例如除管子外还有和孔子同时的孙武子,也因某种机遇在孔子前就读到了《三绝》。孙武子颇有自知之明,对于老子的教诲,虚心而习研之,对老子的有关用兵之说颇为留意,特别钟情于“以奇用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