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56368
大小:65.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8
《江淮城市群探究述评和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淮城市群探究述评和展望摘要:学术界对江淮城市群的关注时间不长,目前对构建江淮城市群的必要性论证较多,一致认为,培育发展江淮城市群既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区域总体战略上空间布局的需要。同时,针对江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空间优化等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与讨论,但总体上看,江淮城市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深化江淮城市群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关键词:江淮城市群;研究进展;评述;展望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化推进,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重要载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吸纳新增城镇
2、人口,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江淮城市群是支撑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向西推进重要的腹地区域,是中部地区贯通南北重要的区域板块。深化江淮城市群研究,不但对于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中部崛起、优化国家区域总体布局具有现实意义。一、江淮城市群概念的提出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29号),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建设,这是在政府层面开始注重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
3、。随后,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中,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时,在中部地区提出了“皖江淮城市群”这一概念,并将其列为成长中的区域性城市群(倪鹏飞等,2008)o同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共同组织课题组,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通过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研究,认为构建“江淮城市群”可带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可作为重点开发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自此,对江淮城市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相关学术研究随即展开。二、构建江淮城市群的重大意义由于合肥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等在布局
4、上较为分散,形不成发展合力,为此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江、沿淮城市群为两翼,辐射范围皖北、皖南等地的江淮城市群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赵良庆等,2008)o江淮城市群发展不仅对安徽省、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作为全国重点开发区,是国家区域和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板块。1•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崛起的重要支点和增长极。安徽省城市数量较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空间上的战略支点,生产力布局分散,构建和培育江淮城市群,可作为安徽省加快崛起的战略支点,继而改进原有分散的生产力布局(程必定,2008)o从范围上,江淮城市群涵盖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
5、淮城市群的主要城市,是安徽省经济的增长极,能够与周边区域以及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包括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实现良性竞争,互促发展(芮祖平,2010)o2•江淮城市群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腹地。江淮城市群紧邻长三角城市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可以更好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及经济辐射,并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是“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宏,2011)o具体地,江淮城市群作为长三角地区扩大范围和承接转移的战略腹地,其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煤电钢铁铜粮棉等资源禀赋较好;二是劳动力、土地及综合商务
6、成本相对低廉;三是交通区位上承东启西,成为长三角地区与广大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吴妍妍,2010)o3•江淮城市群是国家的重点开发区。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其中明确指出,江淮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江淮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从省级层面上看,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的制造业聚集区、科教集中区和创新基地,将承担起工业型、科技型、创新型的主体功能(赵良庆等,200
7、8)o从国家层面上看,江淮城市群依靠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资源条件,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将日益发展成为“泛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同时由于地处南北过渡和东西接壤的位置,随着高速公路及铁路网的日益完善,将来有望发展成为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区域性的大城市群(程必定,2008)o随着我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化推进,未来江淮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要遵循城市群发展一般规律,突出以下基本要点。1•在发展时序上,实施"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实现“合巢六”一体化,加快提升合肥市作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首位度;第二步,将淮南等城市加入省会经济提升省会
8、经济圈的核心带动能力;第三步,蚌埠、滁州等市加入,形成与南京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互为持角、相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