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

ID:32944294

大小:58.4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8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_第1页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_第2页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A组)和单纯针刺组(B组),每组3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5〜62岁,平均48.3岁。A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穴位埋线1次.B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单纯针刺(1次/d,共10次)。经治疗后,通过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疼痛分数,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体片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2、。结果:两组在平均疼痛分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l)o1.2诊断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28〜48岁)。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提示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级有骨聲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

3、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完成穴位埋线者;按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表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4排除标准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手术适应证者;不能穴位埋线治疗者。1.5治疗方法1.5.1A组①主要取穴:L4L5双侧夹脊穴,患侧的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穴。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作皮丘麻醉后,镶取一段已消毒的4号羊肠线约0.5厘米,放置在长5厘米的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针尾插入针芯。医生左手拇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穿过皮肤,其进针角度和深度根据患者胖瘦及埋线部位确定,刺到所需

4、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羊肠线注入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加酒精棉片,紧压针孔并用创可贴包扎固定。1.5.2B组取穴及操作同A组,不接受穴位埋线治疗。1次/d,10d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1.6观察项目与方法1.6.1疼痛评分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3],治疗前后由专人进行评分。1.6.2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达70°以上,跟、膝腱反射正常,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能改善,直腿抬高试验有进步,能从事较轻工作;未愈,治疗后腰腿痛症状,直腿抬高试验,跟、膝腱反

5、射均未改善。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VAS疼痛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adit分析。2结果2.1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