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

ID:32936701

大小:64.6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7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_第1页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_第2页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_第3页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_第4页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药调剂发展学术源流[摘要]梳理中药调剂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中药调剂学的发展。搜集历代中医、本草文献以及律法中有关“合药分剂”、“合和”、“合剂”的内容,分别按照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和法律规范整理归纳。《汤液经法》是最早记载中药调剂的文献,标志着中药调剂的萌芽;中药调剂理论形成于《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详细地记载了中药调剂的技术操作,而《唐律》对调剂的规定是中药调剂发展成熟的标志。[关键词]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法律规范;历代[收稿日期]2013-12-11[基金项目]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88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ZYXX-2013)[通信作者]翟华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药调剂与临床中药学研究,E-mail:zhaihq999@yahoo.com.cn中药调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医师处方或患者需求,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给患者使用的过程,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术[1]。中药调剂学包括中药调剂理论、技术操作和相关法律规范3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药调剂起源、中药调剂理论形成、技术操作的形成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旨在梳理

3、中药调剂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在传承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中药调剂学的发展。1中药调剂的起源在古籍记载中,中药调剂的名称为“合药分剂”、“合和”、“合剂”。其起源可追溯到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帝王世纪》[2]记载:“(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调剂是根据处方配置药物,既有“经方之书”问世,则在当时,调剂应已萌芽。调剂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汤液经法》。《汤液经法》为商代宰相伊尹所著,是劳动人民长期采药用药及烹调实践经验的总结。故《史记•殷本纪》[3]:“伊尹以滋味说汤”。《针灸甲乙经》[

4、4]的序文中也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液即汤剂,汤剂的发明及使用,标志着中药调剂的诞生,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2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书中总结了有关处方、配伍的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主病之谓君,左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同时记载了简单的方剂13首[5],在《灵枢・邪客》中有关'‘半夏汤”的记载,"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

5、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黄帝内经》的出现为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6]在序中对调剂理论和操作的各个环节作了论述。如"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对剂型作了简要的叙述,'‘药性有宜丸者,宜

6、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对服药时间,序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神农本草经》为中药调剂提供了理论指导,标志着中药调剂理论的形成。3中药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7]共收载医方283个,有治瘙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如“睢(疽)病,冶白荃(薮)、黄蓍(耆)、芍乐(药)、桂、姜、椒、朱(茱)臾(萸),凡七物并以三指大最(撮

7、)一入怀酒中,日五六饮之。”《五十二病方》不仅复方的数量多,而且剂型也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涂擦、外敷、充填诸剂齐备,体现了当时调剂剂型的多样性,为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全书共载方113首,用药84味。其中,汤剂59方,散剂30方,丸剂15方,还有栓剂、酒剂和膏剂等。书中对各种剂型的调剂方法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标志着中药调剂技术操作的形成,详见表lo《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调剂方法记载最多,叙述最为详尽,包括了煎药火候、煎药方法、煎药溶媒、服法

8、、服用剂量、用药禁忌等。煎药方法分为先煎、后煎、焊化、兑服等。服法有分服、温服、顿服等,详见表2。梁代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注》[9],书中叙述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功效主治以及药材鉴别等。《序录上》中“合药分剂”篇详细描述了调剂理论、古今药用度量衡、剂型、服药方法、时间等内容。其中古今药用度量衡规范了中药调剂的称量标准,“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