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

ID:32932230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_第1页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_第2页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_第3页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_第4页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研究【摘要】目的主要研究针灸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8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非针灸治疗组。结果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1)。结论针灸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效果分析人类的众多疾病中,中风为多发病也是常见病。中风也称为脑卒中,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均高的特点,这已经引起了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中风主要是脑血管发生病变,在现今医学中主要由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类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2、中,中风位于其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也必将出现中风患者的增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中风的关键,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对针灸治疗中风的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研制出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机制也进行了研究。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88例中风患者,其中男性128例,女性60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其中有102例患者诊断为缺血性卒中,86例患者诊断为出血性卒中,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组。其中98例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90例患者进行了非针灸治疗,所有患

3、者均进行降压、降糖等常规治疗,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不一,不具有可比性。1.2诊断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规定的中风诊断的标准为,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肌体的功能障碍,对这类患者进行CT或者MRI的检查后,可以诊断为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根据以上诊断标准,患者治愈的标准为意识清楚、血压正常、语言功能恢复、肢体活动良好、生活能够自理及仅有轻微的神经损害。2针灸治疗方法作者对现今社会中风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在运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时,中风患者的病程演变过程分为三期,对每个时期的患者运用不同的针灸疗法[1]。①软瘫期:这个时期由上位神经元控制的低级中枢失去了控制

4、,有些脊中枢没有受到损害而出现休克的表现,进而导致患侧肢体变得无力、软瘫,出现软瘫的时间越长,患者的预后越差。因此要尽早地使脊中枢复苏。具体方法为:对涌泉穴或者其附近的足底进行刺激,也可以头体针结合治疗,再加上电针及强刺激手法。总而言之,不论用什么方法,刺激什么穴位,主要的目的都是刺激肌张力出现以及增强。②痉挛期:这时的主动肌群开始增强甚至出现亢进的症状,最终发展为痉挛,然而非优势肌群的张力还是很弱,更甚者表现为缺失。因此在进行治疗时,要阴阳相结合,对非优势肌群进行加强,对优势肌群进行抑制,主要的目的是对阴阳进行调节,使肌张力的伸屈彼此平衡。③恢复期:这个时期也称为后遗症期,针灸的治疗机制主

5、要是辨证取穴,进行针灸的要点就是掌握阴阳的调节。在临床实践中又将患者分为两大类型:①脉络淤阻、肝阳上亢型。患者表现为身体僵硬,同时伴有头晕、头痛、舌苔薄且黄、面红耳鸣。主要针灸的穴位为三阴交、曲泽及穴阳陵泉等。主要目的为使患者的气血疏通、阴阳协调,保证正常模式发展。②脉络淤阻、气滞血瘀型。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面色萎黄以及舌苔薄而且白,舌体不正或者呈淡紫色,脉搏细弱。主要针灸的穴位为合谷、曲池及足三里等。3治疗结果在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统计研究后,将住院时间分为几档,分别为两周内,两周到一个月,一个月以上,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o经过对比,我们发

6、现进行针灸治疗的患者治疗时间明显比非针灸治疗的患者短,这就说明针灸诊疗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运用针灸疗法对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时,没有出现颅内出血加重的现象。针灸疗法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见表lo4讨论现今医疗机构对治疗中风主要是经内科方式治疗,具体方法为消除病因、降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加强脑组织的氧供,同时加强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患者康复。中医治疗重点是看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针灸的作用在于使其经脉通畅、血气平稳[2]。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上对中风治疗的观察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两者可以相互补充。针灸疗法对偏瘫的治疗过程中也同样借鉴了现代医学的一些理

7、论。有些学者认识到发生中枢性瘫痪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模式发生改变,经过总结将偏瘫分成6个阶段。I期为开始发病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称为完全性瘫,休克期间断发生;II期为发病半个月后,这个时期患者的肌张力逐渐提升,出现轻度痉挛和联合反应;III期这个时期肌张力明显增强,出现明显的痉挛,表现的模式为共同运动。IV期、V期阶段的时间为发病后5周到12周的时间内,痉挛情况有所缓解,间断出现分离运动,VI期这基本恢复正常。根据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