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23691
大小:203.3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17
《第七讲因形求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因形求义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形训。一、因形求义的意义古汉字的原始构形,往往是上古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至社会意识的反映,因此因形求义不仅对研究古汉字和古汉语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学人利用古汉字来研究上古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关系至大的几点:1.有
2、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古人作文每用本字本义,而这些本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多数已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了,有的连字词书中也查不到确切的解释,这就造成了阅读古代文献的困难。要解决问题,就要懂得汉字的构形规律,学会因形求义的方法。有了这个基本功,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尚书·酒诰》中有这么一句: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这里的監字如果按现在“监察”、“监督”等意思去解释显然不14/14通。如果我们去考查一下监字在上古的构形,疑难则可以立即冰释。监字的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均像一人睁目俯视器皿之形,是上古未有铜镜之前人
3、们以水取影照面的生动写照。所以監的本义,是以水照影,即后民的所谓“照镜子”。在《尚书》这句话中,人与民相对,人指统治者,民指庶民;水监与民监相对,水监是具体的人人皆知的生活常事,民监则是用喻,用以水监影作比方,说明一条抽象的政治哲理:黎民百姓像一盆清水,能清清楚楚地反映出统治者的形明;统治者要想知道自己的“尊容”即政德,应该时常体察黎民百姓对你的反映。这个例子说明古人用字是何等的准确、形象。典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不求甚解,就很难确切地把握文意。有时囫囵吞枣地似乎读懂了,实则所得非真。要想探寻古人用字立意的良苦用心,对文辞得到真真切切的理解,除了其他途径之外
4、,因形求义实在是不可不用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它。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由于我国的汉字都是由独体的文形声相益复合而成的,因而在“据形系联”的合体字的字群中,总涵有共同的某个文而带出意思相关或相通的信息。所以因形求义不仅便于了解某一个神出鬼没本义,而且有助于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地去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例如“㚔”(读同“聂”,后写作幸,与幸福之幸混同了),《说文》训为“所以惊人也”,只说是一种能使人惊惧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没14/14有说明。查甲骨文字形作“”,发现与安阳出土的戴梏陶俑手上所加的桎梏相似,原来“㚔”即是上古逮捕犯人的手梏
5、(铐)。因此凡是从“幸(㚔)”之字均与捕人理狱有关:執,甲骨文作“”,像一个人跪跽双手被铐的样子,《说文》解释为“捕罪人也”,即是本义。《左传·襄公十九年》:“執朱悼公,以求伐我故也。”用的正是本义。報,《说文》释为“当(判决)罪人也。从㚔从?。?,服罪也。”?,甲骨文作“”,像以手抑之头使人跪跽之形,即“服”的本字。判决意在使囚犯伏罪。《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子流涕。”用的正是本义。睪(读同“异”),《说文》释为“司视也。今吏将目捕罪人也。”(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司视”就是侦察。“吏将目捕罪人”即官吏指使耳目(便衣之类)缉捕罪犯。《荀子·王霸
6、》:“睪牢天下而治之。”“睪牢天下”即缉捕而牢笼天下之人。圉,从口从幸,甲骨文作“”,本义是囹圄,即监牢。《汉书·王褒传》:“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空之隆。”“圉空”是说由于教化流行,人民绝少犯罪入狱。“圉”字用的正是本义。执、报、睪、圉等字都是会意字(《说文》均入㚔部)。对会意字14/14的因形求义一定要弄清构形中各文之间的关系及其会意方式。因形求义同样也适用于形声字。这主要是通过分析形声字的义符来把握字义的范畴,比如说,从人的字与人事有关,从贝的字多与钱财有关,从宀的字多与宫室居处有关,等等。这是因为形声字的构形表意大体上遵循着一个总的原则,即物以类聚,
7、事由物别,形声字的义符是区分不同事物类别的标志。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了解、把握形声字的本主大有好处。举例来说,页字,甲骨文和小篆均突出人的头部,《说文》:“页,头也。从?(首),从儿(人)。”“页”本义指人头,凡以页为意符的字与头有关,如“頭”、“额”、“颈”、“颊”、“颜”等。有的从页的字今义似乎与头无关了,但是它们的古义都与头密切相关。试看下列诸字:颠,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墨子·修身》:“华发隳颠”,是说花白的头发从头顶掉落了。又《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是说马的头顶是白的。头顶是人的最高处,引申为凡顶端之称,所以山顶也可称颠,《诗经·唐风·
8、采苓》:“首阳之颠”,后来山颠的“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