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23178
大小:54.6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高一新生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新生高中数学学法指导湖南省永兴县第一中学王健彪高一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期,而高一新生在学习上刚刚踏入新阶段,如何去除初中时养成的不适宜高中学习的习惯,又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轻车熟路的进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教材改革后,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不是非常和谐。以前初中里十分重要的因式分解、代数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指数和对数运算法则等知识在现在的初中教材中己弱化,但在
2、高一教材中的集合与函数章节中马上就要用到这些知识,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落差。如果高一新牛对这些知识不加以弥补,那么一接触高中知识就会处处出现“拦路虎”。所以高一新牛一定要重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弥补自身基础知识上的一些缺陷。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的理解与运用要求更高,并且知识点多、内容多、难度更大。这就要求高一新牛调整自己的学法,从初中的“紧跟老师”上升到自身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类比联想、归纳总结。由于内容多、题型多,老师不可能重复讲解训练,因此高一新牛要培养自主学习的
3、能力,许多知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花时间去钻研。二、养成良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牛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木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两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
4、会后悔莫及的,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焦急万分,最终只能扼腕叹息而遗憾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与保障。高中学习要化被动为主动,多质疑、勤思考、多动手、重归纳、注重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的各个环节:课前预习一一认真听课一一独立作业一一复习巩固一一知识拓展。课前预习要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着重理解相关概念,弄懂相关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特别是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要理解透彻,熟记无误。有些同学不重视概念理解,往往在解题时造成理解偏差而导致失败。“概念是第一位的”,这是很有道
5、理的。听课注意力要集中,要特别关注教师对概念的剖析讲解、公式的推导、范例的讲解与拓展,并勤记笔记。做作业要独立完成,要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步骤齐全、讲求规范。作业中许多同学一个普遍现象是没有文字说明,关键步骤缺失。凡用到公式必查书,计算吋必用计算器,这些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后要重视复习巩固,做到“一课一冋顾、一日i反思、一•周一•整理、一月一总结”,巩固所学是再学习的基石。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
6、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受的起挫折。另外平时参加一些相关的学科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竞赛辅导活动等,尽可能积极努力地拓展自身的知识层次,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与素养。三、注重反思,练好悟性学习要注重反思,练好悟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
7、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数学学科必须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反思中才能培养和提高。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
8、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悟性。有反思才有收获,有悟性才有提高。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望我们高一新生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