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06729
大小:7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17
《清廷自强政难挽危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的自强和新政的努力——晚晴从立宪到共和历程【大清王朝何以亡?】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再认为晚清十几年二十年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已经做得不少了,君主立宪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即将成功,何以到了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
2、?清廷的觉醒,我们一直都很努力进行改革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中国没有在第一时间追踪西方工业革命,实现社会转型,待到1840年被英国打败而走上近代化道路,无论如何都具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不太舒服的别扭。由于洋务新政的主旨是富国强兵,中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几乎超越了一个时代,跨越先前比较原始的冷兵器时代,构建了一支比较现代的新型军队,尤其是北洋海军,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足见“中体西用”在推动发展上也不能说毫无功效。问题在于,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三十年举国之
3、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甲午战后,中国的知识阶层和政治精英知耻而后勇,转身向东,向先前的敌人学习,启动了一场必将改变中国面貌的维新运动。所谓维新,其实就是期望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本位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清廷统治者实事求是的深刻反省。维新运动虽说也是一路磕磕绊绊,但中国既然踏上了政治变革这条路,只要坚持下去步步为营,经过若干年发展,一定会像日本一样在远东构建一个新型的
4、现代国家。然而,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又有种族之间的貌合神离,再加上其他种种具体的外在的内部的复杂因素,中国在1898年秋天发生了政治大逆转。第二年,又是另立大阿哥,引爆政治高层的派系冲突,保守的政治势力为了私利,竟然煽动民粹主义,鼓动义和拳弟兄用血肉之躯去挑战列强的真枪实弹,终于引发列强军事干预,最后1901年以《辛丑条约》而收场。 《辛丑条约》确实包含有巨额战争赔款,但这个条约最重要的共识是要保全中国的主权完整,我们过去说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列强
5、在保全中国主权完整的同时,还要求清廷必须按照近代国家的标准进行政治革新,要引导国民的世界意识,不得煽动利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情绪。清廷在1901年开始的所谓新政,其实就是庚子国变之后的大彻大悟,也是国际环境变化的产物。回过了头来分析——恭亲王死后,洋务运动时代戛然而止16/161895年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知耻而后勇,很快达成共识,进入一个维新时代。经过三年发奋努力,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改革。只是1897年底突然而至的胶州湾危机打断了中国政治进程,巨大的民
6、族危机促使更多年轻一代读书人觉醒,他们迫切要求清政府加快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要求清廷在政治方面能够尽管进行一些有力度的改革。 清廷既定政策并非那么容易改变,假如不是主持大清王朝日常政务的恭亲王奕?突然病逝,中国政治应该在原有轨道上前行,因为恭亲王太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康有为等人策动的一项又一项活动,比如以政府的名义派遣康有为出国游历,相继假如弭兵会;比如以各种各样的名目推荐康有为,要求光绪帝或其他政治高层予以接见,予以重用;比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7、,告诫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要刻意提防政治小人,不要听信广东举人大概就是那个康有为的什么变法等。 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恭亲王于1898年5月29日夜幕降临时撒手人寰。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时代至此结束,中国终于从器物的近代化向政治体制现代化迈进,激进的政治体制变革终于因恭亲王的逝世而突然加速。恭亲王之死在朝野各界激起极大反响,人们普遍相信政随人亡的王朝政治规律,相信大清王朝必将随着恭亲王的病逝而结束一个旧时代,开启一个新时代。为了主宰或把握新时代的主导权,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角逐。帝师翁同龢在年轻官
8、员特别是他那些年轻门生如张謇、康有为等人催促下,企图利用与皇上的师徒关系,施加影响,催动政治变革,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被免除一切职务,开缺回籍。慈禧太后在园子里颐养天年了,恭亲王不在了,翁同龢被赶回老家了,少年天子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就在翁同龢开缺第二天(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这一次再也没有什么人敢于劝阻了。君臣二人就怎样变法进行了讨论,康有为的谈话似乎并不令人满意,至少在光绪帝看来并没有提供什么新东西,只是在重复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