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04103
大小:82.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17
《洪初七上六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6课蜀鄙二僧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买、去、顾”的不同用法。2、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3、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二)作家作品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
2、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学方面,其诗歌和散体古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但制义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在很大程
3、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50岁他才挣脱束缚,“诗学魏、文学左史”,文风为之大变。特别是他辞官后,主动与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更以无比忧愤的心情,力擎巨笔,写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或忧国忧民,如“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七月十六日》);或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声啼,天地有春留不得。今古世事如苍狗,王侯蚁蝼同枯朽,……胡为岁岁啼不住?似含孤愤争自诉!”(《杜鹃行》);或抚时感事,如“骨肉难无故,同怀七剩三。”“何时重聚首
4、,一解忧心愤”(《忆弟》)。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其现存作品有《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碑传集》、《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广东通志》等。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17/17(三)基础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蜀之鄙()语于()何恃()一钵()2、解释加点的字。蜀之鄙()
5、()其一贫()语于()()吾欲之南海()何恃()买舟而下()()犹未能()越明年()()以告富者()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翻译下面句子。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子何恃而往?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四)整体把握。1、学生口头翻译课文,不明白的作上记号。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五)自主赏析。1、蜀鄙二僧的故事除了用比喻的方法说理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六)当堂训练。1、两和尚都想去南海,但结果为什么不同?是富和尚
6、没立志吗?立志和行动哪一个更重要?2、天下事有难易之别吗?你学过此文后有什么感受?17/17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未必个个都实现了,为什么呢?今天学习的课文会给我们答案。(二)明确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买、去、顾”的不同用法。2、背诵全文,疏通文章,增强文学语感。3、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三)基础反馈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蜀之鄙(bi)语于(yu)何恃(shi)一钵(bo)2、解释加点的字。蜀之鄙(的)(边界)其一贫(其
7、中)语于(告诉)(对)吾欲之南海(到)何恃(凭借)买舟而下(履)(顺江而下)犹未能(还)越明年(到)(第二年)以告富者(把)西蜀之去南海(主谓间无义)(距离)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3、翻译下面句子。①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②子何恃而往?你靠什么去呢?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川西的穷和尚吗?三、点——探究交流、点拨升华1、整体感知①学生翻译课文,老师同学纠正补充。②课文
8、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贫和尚到了,而富和尚没去成,说明了人首先要立志,然后要落实在行动中的道理。2、研读赏析课文除了用讲故事(比喻)的方法来说理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两和尚条件的对比:一富一穷,一个“欲买舟而下”,一个“一瓶一钵”说明富僧更有条件去南海。还有两和尚去南海的结果的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质疑探究17/17两和尚都想去南海,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