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ID:32892304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_第1页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_第2页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_第3页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_第4页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移情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因为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和时代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对人生价值的评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迥异于父辈,也不同于兄辈。他们就是具有独特个性和行为方式的“90后”。随着一批批的“90后”陆续进入大学校园,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继续沿用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老方法来“压制”学生,用空洞、乏味的“大道理”来说教他们,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继而产生

2、逆反心理,使教育计划落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拓展新的教育思路。理论和实践初步证明,合理运用心理学中的“移情理论”,可以较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理角色的转换,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移情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有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涵的内在要求,是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移情法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趋势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有利于其工作成果的巩固。一、移情理论概述“移情”(Empathy)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早在18

3、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就经常用其来解释情感、思想或是审美经验。由于认知角度的不同,对“移情”的准确概念尚无标准、统一的界定,但所有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既包含了对他人隋绪状态的认知,又包含了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理解他人情感、关心同情他人等方面的含义。简而言之,“移情”就是指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从而使人具有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并通过设身处地地感知现象,对现象的因果关系采取正确推理,即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或者说就是“换位思考”。二、移情理论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运用“移情”

4、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就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实现对应角色的心理换位。高校教师要经常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状态、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境况来考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行为,真正做到感学生之所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的“被了解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从而进一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使学生更容易接纳、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形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去努力,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移情理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移情,最简单的表述就如狄尔泰所言的“将心比心”,或是对他人的“设身处地”。移情理论早已

5、被借鉴于伦理学、教育学之中,促进道德观念的形成、健康心理的保持、教育效果的提高[1]。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受教育者”等蕴涵移情体验的理念,移情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了移情的内在要求首先,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替党传情、代党用情的工作,是感化人、引导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是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育人、凝聚人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的工作,无论是替党传情、代党用情,还是教育人、凝聚人,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觉知、体验、分享受教育者的感情、

6、感受,能与受教育者的感情彼此相互作用,作受教育者的贴心人[2]。其次,从教育对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着痛苦与快乐等丰富内心体验的个体,要对其进行教育,就必须“设身处地”地去研究行为活动主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精神因素和行为活动,并对此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内心的体验和理解、评价。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就要求通过观察体验收集思想信息,“以了解和掌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事物的心理反应,从而从某一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心理的关系”,而且从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多地将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方式,坚持

7、言传与身教、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加强体验,增进了解,要求教育者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能从觉知、体验、分享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1、思想政治教育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需要促使它更倾向于宏观领域的把握和研究,更着力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形势方面的教育,对微观领域(人的内心)的重视和研究却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工作重心已由政治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冲突、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的心

8、理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既急需选择又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