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88897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7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论著选摘杨开城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yangkc@elec.bnu.edu.cn李文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liwg@elec.bnu.edu.cn100875【摘要】: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由于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只关注教学传递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因而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主体、团体和客体以及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共同构成了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中包含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含媒体要素),因而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将教学传递(即媒体)的设计、学习环
2、境的设计与学习行为的设计整合在了一起,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理论框架。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行为理论、行为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回顾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带给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是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信奉行为主义的人们认为,学习是建立一种S(刺激)和R(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予以强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S(刺激),以便通过S(刺激)形成、维护或强化期望的R(反应)。这种教学设计的典型代表是程序教学机器。目前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困难重重。在
3、学科教学实践方面,行为主义理论由于无法解释复杂的、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倍受批评。坚持信息加工观念的人们认为,学习的含义决非建立一个简单的S-R联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等心理操作。持信息加工观点的教学设计者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以及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呈现才会有利于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
4、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5、。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表面上看起来是某种对立的观念,实际上不然。尽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具有明显不同的教学模式,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含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二者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中不可避免要包含有教学传递的成分,比如以某种媒体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及教学的辅导活动等等。只不过,在学习环境中这些教学传递活动的启动者和控制者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必然要完成以知识为中心的设计任务,但其中的知识传递已经不再是孤立的知
6、识传递了,它的设计要确保与整个学习环境的设计相吻合。虽然,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蕴含着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但并不是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无是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问题了。下面我们来简要地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异并剖析二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表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比较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所持的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从有知识的人那里传递给学生。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学设计者所持的学生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
7、学生都会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教学设计者眼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教师的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规定性理论支持有比较丰富的规定性理论支持,比如加涅关于教学事件与学习结果匹配的规定性理论。缺少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分析工具和教学处方方面的规定性理论支持。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模仿、记忆。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教学结果获得的知识很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获得的经验可能深刻但却不全面。 从上表1可以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