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教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教师版)教学目标:1、学会从文章中筛选出所需信息2、辨别因果关系错乱、的错误信息3、积累文言重要实虚词教学重点:学会从文章中找出所需信息教学难点:辨别因果关系错乱、夸大其词的错误信息第三课时一、牛刀小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卢承庆,幽州范阳人。隋武阳太守思道孙也。父赤松,大业末为河东令。与高祖有旧,闻义师至霍邑,弃县迎接,拜行台兵部郎中。武德中,累转率更令,封范阳郡公,寻卒。承庆美风仪,博学有才干,少袭父爵。贞观初,为秦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因奏河西军事,太宗奇其
2、明辩,擢拜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太宗尝问历代户口多少之数,承庆叙夏、殷以后迄于周、隋,皆有依据,太宗嗟赏久之。寻令兼检校兵部侍郎,仍知五品选事。承庆辞曰:“选事职在尚书,臣今掌之,便是越局。”太宗不许,曰:“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俄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永徽初,为褚遂良所构,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遂良俄又求索承庆在雍州旧事奏之,由是左迁简州司马。岁余,转洪州长史。会高宗将幸汝州之温汤,擢承庆为汝州刺史,入为光禄卿。显庆四年,代杜正伦为度支尚书,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寻坐度支失所,出为润州刺史,再迁雍州长史,加银青
3、光禄大夫。总章二年,代李乾祐为刑部尚书,以年老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承庆的父亲卢赤松与唐高祖原来就有交情,当义军到达霍邑时,他就辞掉了县令一职,前去迎接高祖。 B、卢承庆学问渊博,很有才干,从小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因此,很受太宗赏识,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 C、面对太宗历朝历代人口数的询问,卢承庆从夏朝一直说到隋朝,且都有据可依,令太宗感叹赞赏了好久。 D、卢承庆临终时,告诫孩子们他的丧事一定要从简,不要铺张,这体现了他追求简朴,不事张扬的性格特征。
4、 参考答案:B(因果关系错。“被提拔为考功员外郎”的原因是“因奏河西军事”,而不是笼统的“博学有才干,少袭父爵”。)参考译文:卢承庆,幽州范阳人。隋朝武阳太守卢思道的孙子。父亲卢赤松,大业末年担任河东县令。卢赤松与高祖原来就有交情,听说起义队伍到达了霍邑,就辞去河东县令迎接高祖,被授予行台兵部郎中一职。武德年间,多次升迁至率更令,被封为范阳郡公,不久就去世了。卢承庆仪表堂堂,学问渊博,很有才干,从小就世袭父亲的爵位。贞观初年,担任秦州都督府户曹参军。通过上奏河西军事,太宗惊奇于他的聪慧明辨,提拔他做考功员外郎,多次升
5、迁至民部侍郎。太宗曾经询问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口,卢承庆从夏朝、殷朝一直说到周朝、隋朝,都有依据。太宗感叹赞赏良久。不久下诏让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选事。卢承庆推辞说:“选事的职责在于尚书,臣如果现在掌管了它,那是僭越了职权啊。”太宗不答应,说:“我现在很信任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不久,又担任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职。永徽初年,被褚遂良所诬陷,被调出京城做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褚遂良又找到了卢承庆在雍州的旧事上奏皇上,因此,又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转任洪州长史。会恰逢高宗将要到汝州的温汤,就提拔卢承庆为汝
6、州刺史,后调回京师任光禄卿。显庆四年,代替杜正伦为度支尚书,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因受牵连,失去了度支尚书的职位,被调出京师任润州刺史,后来升迁为雍州长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总章二年,代替李乾祐为刑部尚书,因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皇上答应了他,仍加金紫光禄大夫。总章三年,因病去世,年龄七十六岁。临终时告诫他的孩子说:“6/6死生之理,就好像有早晨就有傍晚一样。我死了以后,用平时的衣服装殓即可;逢十五月末上贡品,不必用牛羊;坟高可以认出就行,不需要太高太大;事情要立即办理,不要占卜选择日期;墓中陪葬器物,有一些上漆的瓷器就
7、可以;有棺无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事文饰。”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定。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紫石泉山房记(清)吴定①予家旧居歙西岩镇之南山,先大父既老,乃筑室岩镇上游,徙居之。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入门折而西,有书室两楹。逾书室而南,则圃也。圃多植桃李梅桂之属,竹间之。与门前之竹,中外掩映,故大父自题其圃曰竹圃。圃有紫石池,泉虢虢流其上。豫章尚书曹公秀先东游,尝栖息于此,爱之,名其轩为紫石泉山房者,曹尚书也。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
8、,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②诸贤伍。而是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③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乏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