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52548
大小:851.17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16
《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李舜酩编著北京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介绍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常规疲劳寿命设计与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全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机械材料的疲劳强度、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无限寿命设计法、名义应力有限寿命设计法、局部应力应变分析法、损伤容限设计、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及特殊载荷与环境下的疲劳强度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各个章节给出了典型例题,章后附有复习思考题。书末附有若干附表。本书可作为大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飞行器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工程、热能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的本科
2、生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从事疲劳强度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李舜酩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7030178319 Ⅰ机… Ⅱ李… Ⅲ①机械疲劳寿命设计高等学校教材②机械设计结构可靠性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TH114②TH1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94221号责任编辑:资丽芳贾瑞娜/责任校对:纪振红责任印制:张克忠/封面设计:陈敬出版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717http://www.
3、sciencep.com印刷科学出版社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06年9月第一版开本:B5(720×1000)2006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张:16印数:1—3000 字数:298000定价:22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枙科印枛)序疲劳破坏是机械零部件早期失效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机械向高速和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零部件在高温、高压、重载和腐蚀等恶劣工况下运行,疲劳破坏事故更是层出不穷。因此,研究机械零部件的疲劳寿命和推广疲劳与可靠性设计,对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疲劳寿命设计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通过实验方法的研究
4、和结构的大量实验,并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人们已经并正在发展出若干疲劳寿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我国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在疲劳寿命与可靠性设计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对我国机械工业领域、特别是航空工业领域的结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是总体上我国在理论深度、工作的系统性和试验手段以及工业应用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努力。值此国家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我国机械工业领域各个行业,加强对疲劳寿命与可靠性设计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将进一步提高
5、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设计水平,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尽管机械疲劳的研究已有160多年历史,但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课程还主要是在航空学科范围内,并且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十分欣慰地看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推出了这本面向大机械学科的教材。该书在一些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编纂而成,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2006,8·i·前言本书主要介绍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常规疲劳寿命的疲劳寿命设计与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本书介绍机械疲劳与可靠性的概念、机械结构的疲劳特性、影响因素;详细介绍材料与零件的疲劳分析方法和设计
6、方法、寿命估算与可靠性设计等方法;较深入地论述了典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数据的选取,较深入地论述了有关设计理论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影响参数的选择方法;用若干典型例题,对机械零件进行了疲劳寿命和可靠性分析与计算,使学习者对一般机械结构零件的疲劳寿命与可靠性具有初步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从事机械结构疲劳及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本书所介绍的设计方法与常规机械设计方法不是平行的,而是在常规机械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设计方法。本书可作为大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飞行器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船舶工程、热能工程
7、、车辆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课教材。本书的目的,是把疲劳寿命与可靠性的设计思想贯彻到大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中,为其日后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制造技术与方法的发展提供条件基础。本书是在原有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贯穿了范引鹤教授的若干教学经验,且得到了高德平教授的若干具体指导。基于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本书在选材内容上进行了适当拓宽。本书在章节内容的选材上主要参阅了赵少卞先生、高镇同先生、徐灏先生和吴富民先生的相关著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西北工业大学吕国志教授仔细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
8、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级领导、能源与动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