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25681
大小:63.0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6
《浅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创设阅读情境株洲市茶陵县下东中学谭珠敬内容摘要当前阅读教学效果基本不尽人意,原因较多,从教师角度来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追求灵活多变的方式,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搭建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精心创设阅读情境。创设阅读情境的途径具体而言是:第一,教师可从课文的有关中心的关键处着手,提出疑问,让学生探求。第二,把学生生活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课文。第三,注意文体特点,教师据文体灵活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第四,引入竞赛机制穿越时空和作者对
2、话,把握文章内容和写法。关键词:阅读对话平台阅读情境途径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阅读是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和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意志,丰富人的心灵。一个人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社会化的过程,是其精神成长的过程。阅读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目标列举了15条之多。但是现实中的课堂阅读教学情况怎样呢?一句话,费时低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许多学生初三毕业了,阅读能力还是非常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毋庸讳言,从
3、教师角度说,教学随意性强,各阶段训练重点不突出,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是原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思想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师应怎样为师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阅读对话平台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追求灵活多变的方式,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更要精心设计各种阅读情境。因
4、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式中,首推情境教学。教师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教材,去游览那片新天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设阅读情境的途径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理想的阅读之境,是一种更好促使学生学习、思索、探究、审美、愉悦的情境,它需要经营一种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情感教学有着重要作用。交融、思想共鸣的课堂氛O它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与学生有距离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设疑是创设阅读情境的一种有效最佳
5、方式。当然这问题不是以前的一问一答,而是其与全文内容有关,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为此,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弓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因为提问过浅,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创设阅读情境。另外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来设境。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6、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具体而言,我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来创设出阅读情境。第一,教师可从课文的有关中心的关键处着手,提出疑问,让学生在探求、解决问题的对话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抛出了探讨的问题:作者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文中的花今昔如何,有怎样的不幸?文中的人又遇到了什么不幸?作者从花的遭遇中有怎样的联想?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变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主旨。第二,把学生生活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
7、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课文。阅读是髙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我在教《散步》时,我问学生:“文中所写的散步和你家的散步有什么不同?作者要通过这个不同要表现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后,我紧接着问:“在这次分歧中,作者写了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出本文中心:文章通过分歧来表现亲情。还如,我在教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问学生:“假如你也生活在当年鲁迅这样的家庭,也和他仿佛年纪,也要请一个保姆,
8、如果让你作主,你会请阿长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活跃,抓住课文内容畅所欲言,在碰撞中,学生了解了阿长这个人物和鲁迅对她的感激之情,对课文结语也有更深的理解。第三,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