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ID:32814186

大小:101.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16

先秦散文研究_第1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2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3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4页
先秦散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散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秦散文研究熊宪光26/26目录第一章散体文的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节散体文的体式特征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第二节典美博奥、委婉含蓄的《左传》第三节亦史亦文的杰作《战国策》第三章先秦诸子之文第一节儒、墨开山之作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第二节道家经典《老》《庄》一《老子》:韵散结合,“五千精妙”二《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第三节儒学重镇《孟》《荀》一至精至密、气盛辞壮的《孟子》二博大精深、严谨淳厚的《荀子》第四节

2、法家、杂家代表作一《韩非子》:集大成的法家著作二《吕氏春秋》:“瑰玮宏博”的杂家之书26/26第一章散体文的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中国古代散文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而言,其文体范围不仅包括记言、记事、抒情、写景、论说、杂感以及经传史书之类的散体文,而且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本书即取其广义。而从狭义说来,散文即指散体文,又称“古文”。散体文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体式特征。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

3、为最早的散文。自1899年起陆续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甲骨卜辞,证明至迟在殷商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形的文字和历史文献记载。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间或也有少量其他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期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所记清楚、明确,事关雨水、农事、

4、王目之疾,有疑问,有推测,有担忧。形式较为整齐,语句含有感情。这类作品,还有《易经》中的卦、爻辞。其共同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拙,文辞省略,不成篇章。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如《小臣邑斝》和《丁巳尊》:癸巳,王易(赐)小臣贝十朋,用作母癸尊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续殷文存》下)

5、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彝方,惟王十祀有五,彡日。(《殷文存》上)其文辞虽仍简略,却能紧扣制作彝器这一中心,明确记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内容涉及赏赐、祭祀或征讨,形式也大体一律。铭文特点大多如此。商代彝器传世者不多,今存者多周铭。西周铸器勒铭为一时风尚,彝器之丰远过于商。内容既富,文字也大增,如《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余字,形式亦颇讲究。有的还杂以韵语,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的《虢季子白盘》,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伐猃狁于洛之阳,立战功受赏于周庙,作宝盘以记之。主旨与商彝

6、相似而叙事更详,不仅记事,而且记言,除首句外还一韵到底,体现了初期散文韵散相杂的特点。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26/26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

7、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更大的变革,实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战国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解蔽》),处士横议,诸子争鸣。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以儒、墨、道、法、纵横诸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利益,放言争辩,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思想活跃、精神解放的生动

8、活泼的政治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的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质的飞跃。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章氏之言,虽未免夸大,但从散文发展的历史来看,战国确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