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

ID:32811381

大小:54.4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_第1页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_第2页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_第3页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课程的名义”,串“课”成“程”—读《把“课堂”串成“课程”》有感近日,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周彬的文章一一《把“课堂”串成“课程”》,想到身边的语文教学现状,深有感触。文章明确指出:今天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教学,而不是如何把一堂一堂的课上到极致。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但更多的时候,我的理解仅限于文字方面、理论方面,如何去落实没有抓手。我的理解,就语文教学来说,《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明确的学生学习后应该发生的变化、应该掌握的知识、应

2、该形成的能力;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落脚点还是一堂一堂的课,所以说上好一堂一堂的课应该是我们重视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尤其是参加了赛课比赛的磨课,更是我感觉到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现在作者经提出不是研究如何把一堂一堂的课上到极致,令我疑虑顿生。作者首先提出这样矛盾的现象:一个课上的非常生动的老师,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并不突出!作者得出的启发是:当把课堂教学“肢解”成一堂一堂的课,看起来让课堂教学变的更具体了,更高效了,但当每一堂课都各自为阵时,当每一堂课都把自己的完善与完美作为教学目标时,我们的

3、到了一堂课甚至每堂课的美好,但却失去了学科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或许这才是“课虽好但却得不到好成绩”的原因。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教育界对“公开课”“优质课”的批评。这里的公开课、优质课应该就是“极致好”的课的代表吧!特别是那些因公开课、优质课成名的名师们,似乎成名之后对"公开课”“优质课”也持有不赞同的意见。张祖庆曾说:“说句最见底的话,这种两年磨一课的比赛,无法解决语文课程中的任何问题。看不见比赛举办了多少届,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还不是十几年前的老问题?围观比赛,图个乐子,捧个场子,即可。别当真,

4、一当真,你就输了。”对于公开课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公开课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公开课的评价标准,过于追新。于永正曾说:“我现在七十岁了,是带着一种责任来上课,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学闹腾的太厉害,喧闹,喧闹的太厉害,现在应该趋于平静。包括我的课,我以前的课也是很热闹的,现在应该给青年老师一个很好的引领。这个'平静'首先要从我自己做起。”于老师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张祖庆谈到:“最近,我有一个发现,于老师后来上的课,似乎越拉越笨一一他的课,好像不如以前那样'好看'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没了;幽默

5、风趣的对话,少了!他就那么样学生读读书,写写字,自己也读读书,写写字。偶尔,引导学生想一想,讨论讨论。于老师仿佛把过去赢得老师们阵阵掌声的'武功秘籍'给丢了。《第一次抱母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番茄太阳》等课,都给人这样'笨笨的'感觉!”像于永正、张祖庆这样想法的人,应该占多数,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改变公开课的性质、评价标准。而周彬教授从另外一个角度,认为,不应该过度关注一堂课,反而时刻都应该保持一种警惕的态度。周教授认为:当我们过度关注一堂课一堂的课时,可能会让一堂一堂的课承担太多的教育责任,从而

6、导致课堂本身的变异;如果我们只关注一堂一堂的课是如何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那么就肢解了整个学科课程的结构,使得课堂在知识点上获胜,但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上失败。追求“每堂课都精彩”和“每个人的课都精彩”,不但会加重一线教师的负担,而且会让我们倍感失望。追求“极致”的课堂,会让课堂脱离正常,变得异类。因为在正常范围内,那些明明达不到的目标,要通过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智慧才能实现。所以,周彬教授提出,主张平平常常的一堂一堂的课,但对于这些课,希望能够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的高度,在课堂

7、设计和落实过程中注入“课程的基因”。如何做到?我想到了课程纲要和基于标准的教学。我们郑州市开展了多年的基于标准的教学,每学期开学之初都要进行课程纲要的制定与分享。在不明白为什么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在应付?其实在制定课程纲要之前,就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最起码你要对本学期所教学科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非常的清楚。按照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这样的顺序,然后能够将标准细化,落实到单元、每节课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基于标准的教学,能够避免老师对课文随意的生成,导致一

8、节课的精彩而整个学科课程的不足。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要上好每节课。上好的标准是完成这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完成的目标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