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02908
大小:55.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语文教学的“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的“读”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耍从三方面讲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情景创设;句式变换;阅读目的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发挥“读”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有感情地读”“变换句式有比较地读”“带着问题有冃的地读”是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读”的方法,这能激发学生感情,发展思维,把握课文的精髓,引导学生遨游课文文字的“内”“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创设情境有感
2、情地读心理学家认为感情在心理活动中有动力的性质。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情随境生”。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它对激发学牛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很关键。《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演讲,演讲者是西雅图酋长,主要内容是印第安人认为自己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神圣的,西雅图酋长要把这片土地转让给白人,并对白人耍求,耍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学牛•对“西雅图酋长、西雅图、白人、印第安人”等词语了解甚少,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白人是发现美洲大陆后来的……接着,我让学生回忆同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紧接着我
3、又饱含激情地范读了课文,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他们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无奈、不舍、敬畏”的朗读基调,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深情。二、变换句式有比较地读吴忠豪先生说:“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挥的最佳年龄,他们的词汇贫乏,掌握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句式,有比较地读,能使学生鉴别出修辞方法的作用,增强语感,积累词汇,掌握句式。如巍巍写的《再见了,亲人》,除了让学生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之外,还应让学生学习作家感人的语言。本文用了很多祈使句、排
4、比句,尤其是文屮三段结尾都用了恰到好处的反问抒情句。我让学生反复品味之后变换为陈述句,然后再进行朗读比较:“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却落泪了呢?(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却落泪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朗读比较,学生感受到反问在语气上表达得更强烈。又如《山屮访友》屮“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改为“走出门,一阵微风吹过来”。“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乂像有
5、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改为“雷阵雨来了,在天上吼叫,在云头吟咏”。原句与改换的句子进行朗读对比,学生体会到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更生动形象。久而久之,作家优美的语言和艺术自然会成为写作的典范。三、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简单省事,老师一声“读书”,学生哇哇,人声鼎沸,有口无心,那样效果甚微。若在朗读前老师提示学牛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去分析想象,就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人教版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写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
6、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一欧一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提出三个问题:(1)战象嘎竣为什么“久久凝望”着江面?为什么“亲了又亲”那块礁石?(2)“震耳欲聋的卩孔叫”说明了什么?(3)这段话运用什么语调、速度读?哪些词应读重音?带着三个问题反复朗读后,学生都认识到:战象嘎竣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在诉说对战友深深的怀念,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学牛通过这段朗读,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心,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情趣,可以激发情感Z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牛智力,可以
7、陶冶美好情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有效指导,这将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林鸿彬•?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2]董娜•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编辑李琴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