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87893
大小:55.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梨状肌综合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梨状肌综合症宋清华(内蒙古通辽市红星医院内科内蒙古通辽028000)【中图分类号1R6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2-5085(2010)36-0141-01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紙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他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动作。梨状肌起于第2、3、4舐椎前面,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经坐骨大孔入臀部,止于股骨大粗隆。此肌因急、慢性损伤,或加上解剖上变异,致易发牛损伤性炎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而产牛腰腿痛,称为梨状肌综合症。在临床中我们对于这种疾病很需要注意,下面我就把我在临床中的一点看法交流仅供参考。疾病描述:
2、是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的一种综合症,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为多见,由于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混淆,故值得注意。症状体征:梨状肌综合症是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从臀部经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由于症状较剧且影响行走,故病人就诊时间也较早,肌力的下降多不太严重,检查时病人有疼痛性跛行,轻度小腿肌萎缩,小腿以下皮肤感觉异常。有时臀部(环跳穴附近)可扪及索状(纤维搬痕)或块状物(骨痂),梨状肌拮抗试验阳性,“4”字试验时予以外力拮抗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臀部压痛处Tinel征可阳性。有骯臼骨折病史者X线片上可显示移位之骨块或骨痂。在临床中老年性梨状肌综合征较多,老年性梨状肌综合征是
3、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木病患者痛苦大,具有急性发病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继发性梨状肌损伤也比较多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并发梨状肌损伤者高达75%0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或坐骨神经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反复痉挛或慢性炎症造成局部粘连。压迫坐骨神经产生的疼痛,又刺激梨状肌产牛痉挛,造成恶性循环的根源。梨状肌损伤一般从内侧端开始,反复损伤后,梨状肌内侧抵止端会出现充血、粘连、机化,甚至钙化,梨状肌出现肌肉萎缩,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疾病病因: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競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均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此外
4、,少数病人因坐骨神经岀骨盆吋行径变异,穿行于梨状肌内,当髓外旋时肌强力收缩可使坐骨神经受到过大压力,长此以久也是一种慢性致伤因素。病理生理:梨状肌是觀关节小外旋诸肌中最上一个,坐骨神经约85%经梨状肌下缘岀骨盆,向下行于上子子肌、闭孔内肌、下子子肌、股方肌和臀大肌之间,然后到大腿后方支配大腿后侧及膝以下的运动和感觉。臀部外伤出血、粘连、瘢痕形成注射药物使梨状肌变性、纤维挛缩,競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过大均可使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处受压,引起坐骨神经痛等症状。诊断检查和鉴别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常有腰痛伴坐骨神经痛,腰椎代偿性侧弯畸形,腹部加压可加重或诱发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损害范围与突出
5、椎间盘部位相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而“4”字试验则可为阴性。2•神经鞘膜瘤,高位坐骨神经鞘膜瘤较为少见。其症状呈进行性加垂,与活动或休息无关,臀部有较强的Tinel征,但难以在局部扪及条索状的瘤体,有时可在B型超声图像上发现沿坐骨神经表面均匀增厚的冋声带,手术和病理检查为最终确诊手段。治疗方案:早期梨状肌综合症可经保守治疗而得到缓解,如病因不能解决,小针刀可有很好的效果,多能治愈,如已形成较重瘢痕粘连或有骨痂压迫、神经行径变异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与病程长短关系很大。用药安全:1•梨状肌综合征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梨状肌的炎性病变,解除梨状肌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早期治疗可以使梨状肌的
6、病变中止,不再对神经继续卡压;晚期无法通过保守治疗缓解者可选用手术方法治疗以解除压迫。所以无论病变早期或晚期经过有效治疗,均可康复,预后良好。2.如果经各种治疗仍无法缓解症状应排除注意腰椎及神经本身病变。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或尽量减少活动,以利病灶部水肿、炎症的吸收,并注意下肢、臀部的保暖,避免过劳及风寒湿的不良刺激,在缓解期应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腰臀部肌肉的功能锻炼。3•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臀部疼痛并向患侧放射,即坐骨神经压迫症状。在临床中造成坐骨神经压迫症状的疾病有多种,因此确诊梨状肌综合征时需要除外其他疾病造成的坐骨神经疼痛。主要有坐骨神经炎和根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
7、炎起病较急,疼痛沿坐骨神经的通路由臀部经大腿后部、窝向小腿外侧放散至远端,其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并可发作性加剧或呈烧灼样刺痛,站立时疼痛减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由于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关节炎、脊柱骨肿瘤及黄韧带增厚等椎管内及脊柱的病变造成。发病较缓慢,有慢性腰背疼痛病史,坐位时较行走疼痛明显,卧位疼痛缓解或消失,症状可反复发作,小腿外侧、足背的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足及趾背屈吋屈肌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这类病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