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75580
大小:3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15
《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我国传统时代,普遍实行土葬。但两宋火葬蔚然成风,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并延续至元代。当时的火葬率因地而异,据估计,在10%-30%之间。[1]可是时至今日,我国的土葬率仍高达70%。[2]以上两个数据如果可信,那么现在全国各地的平均火葬率,只不过与宋代火葬最盛行的地方相等。两宋盛行火葬,向来引人注目。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15《火葬》指出:自宋以来,此风日盛。此后迭经研究者们考察,如今两宋火葬的流行状况以至来龙去脉,已经比较清楚。问题在于:何以蔚然成风?通常的答案是:一半由于信佛
2、,一半由于贫困,[3]外加朝廷禁止不力。我们的看法与此不尽相同,现敷衍成文,就教于同道。因情况毕竟有别,下面仅就两宋管辖的汉族居住区而言,不涉及辽、西夏、金统治区与宋辖少数民族居住区。一、并非由于信佛 人们把宋代的火葬习俗与信仰佛教密不可分地联系起来,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三个。这些理由虽非向壁虚造,毕竟值得推敲。理由之一:火葬往往由寺院主办。这类事例的确不少,如绍兴十八年(1148),鉴于广州各寺院存放着大量遗骸,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王承可“令诸刹,凡寄殡,悉出焚。”[4]乾道八年(1172),荆湖北路监司令鄂州(
3、治今湖北武昌)胜缘寺僧人,将无主遗骸集中起来,“一切火化,投余骨于江,其数不可胜数。”[5]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的化人亭即火葬场设在城外西南隅的齐升院、通济寺。[6]于是,当时有人“乃以焚人为佛法”,甚至干脆将火葬称为“僧道火化”。[7]火化之后,寺院代为死者亲属保存骨灰并收取费用。如河东路的情况是:非士大夫之家,中民以下,亲戚丧亡,即焚其尸,纳之缸中,寄放僧寺。[8]两浙路不少寺院内设撒骨池,“凿方尺之池,积涔蹄之水,以浸枯骨。”[9]寺院开展这一有益社会、方便群众的业务,理当收取一定费用。某些反对火葬的士大
4、夫对此横加指责:14/14寺僧焚人之亲,以网人之利。[10]这完全是出于偏见。首先应当指出,称火葬为“僧道火化”不妥,世人火葬与僧人自焚不能混为一谈。[11]南宋末年人黄震指出:闻佛之说,戒火自焚也。今之焚者,戒火耶?烈焰以为火耶?自焚耶?子孙焚之耶?[12]尽管其出发点是反对火葬。其次值得注意,宋代寺院大有包办丧葬之势。北宋中期人郑獬因而叹息:今之举天下,凡为丧葬,一归之浮屠氏。不饭其徒,不诵其书,举天下诟笑之。[13]寺院既主办有益于社会的火葬,也参与不值得提倡的土葬。如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将流亡到临
5、安的“死亡者,委诸寺僧行收瘗,计数给赐度牒。”[14]绍兴年间,临安愍忠资福普向院“为诸军瘗所”,[15]即是一座土葬场。此外,诸如看风水、避丧煞之类,特别是做道场,往往都有僧人参与。不少家庭虽实行土葬,但“广集浮屠,大作佛事,甚者经旬逾月。”[16]朱熹《朱子家礼》卷4《丧礼》强调“不作佛事”,主要并不是指火葬,而是指土葬之后“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等等。如果一定要联系,岂止火葬,土葬与佛教也不无关联。理由之二:士大夫之家实行火葬是由于信佛。其主要依据是《马可波罗行纪》称:(杭州)人死焚其
6、尸。……富贵人死,一切亲属男女,皆衣粗服,随遗体赴焚尸之所。行时作乐,高声祷告偶像。[17]将偶像解释为佛像,八九不离十。但由此便得出凡信佛者皆火葬,那恐怕就未必了。 14/14其实,在士大夫当中,因信佛而火化者绝无仅有。在有关资料中,大致只有朱炎。他在宋真宗时,曾任节度判官,“学禅久之”,读《楞严经》,走火入魔,“后竟坐化”。[18]相反,虽信佛而土葬者比比皆是。当时尽管有“学道之人视形骸如粪土”这一说法,可是学道信佛的浦城(福建今县)士人周史卿便非土葬不可。他临死前,叮嘱家人:“切勿焚我!”[19]名公巨
7、卿如吕夷简、张方平、富弼、吕公著等“奉佛甚谨”,欧阳修、杜衍、王安石、冯京等“晚年好佛”,[20]但是他们死后一概实行土葬。绍兴年间曾官至参知政事的翟汝文,既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晚年数梦释迦佛,教工刻制,极华饰,崇奉之”;同时又是个火葬习俗的顽固抵制者、土葬制度的竭力推行者,“为郡必搜境内之在殡者,具费使复土。”[21]可见,信佛与土葬并无任何矛盾;反之,火葬与信佛也无必然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之家实行火葬,并非由于信佛,其具体原因常常在于“远路归葬”。贾同《禁焚死》称:“闾阎既以为俗,而渐染于士大夫之家,
8、亦多为之。或以守职徼远,葬于先祖之茔域,故焚之以苟其便易。”[22]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7《丧仪》指出:世人又有游宦没于远方,子孙火焚其柩,收烬归葬者。如熙宁初年,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州官“有母死者”,要归葬,怎么办?“惮于远致,以投烈火”,[23]只有火化,别无它法。难怪据南宋学者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记载,当时有人这样提问:“旅官远方,贫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