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65925
大小:72.3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15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桑海中学、麻丘高中等八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联考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
2、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
3、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乞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乞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
4、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
5、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B.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C.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D.道家追
6、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屮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B.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來说明。C.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D.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代竞争激烈的
7、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B.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C.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D.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答案】1.C2.D3.B【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8、确的一项杲”。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扩大范围,“对人对己应宽容”错。根据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自我节制的结果杲对他者的宽容。B项杂糅内容,“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错。据原文最后一段,在讲道詰学§家“和谐”时从“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再次道家处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