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

ID:32758226

大小:57.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_第1页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_第2页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_第3页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_第4页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借古诗之韵品数学之美林玲摘要: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牛动形象,具有诗情画意。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古诗整合,不仅能给学牛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是我们开展数学德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渠道。关键词:古诗;简洁;对称;趣味;想象;整合作者简介:林玲,任教于广西柳州市二中。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数学恐怕是让大多数学牛感到害怕和无奈的科目。数学教学向来以冷面孔著称,既听不见“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绿肥红瘦”,广大数学教师也为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牛动有趣而苦恼。其实“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家丘成桐语)。社

2、会在飞速发展,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如何改变数学教学的枯燥、抽象的现状,如何恰到好处地将数学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地课程整合,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一直对中国古诗词很感兴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将数学与中国古诗进行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好古诗,有益于性情的熏陶;学好数学,有益于思维的训练,学好古诗与数学,你会从中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一、借古诗品数学的简洁美中国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无论是精研与粗读,真情与兴会,善美与高格,对偶与排比……,常常与数字有着深广的联系。古人留给我们丰富文化遗产,不论是诗、

3、词,还是曲、赋,其中的佳句名作如林。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诗中间往往嵌镶数字。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古诗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我国科普大家郑公盾老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专门文章介绍数字古诗,郑老先生特别提到的一首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短小的古诗巧妙穿插应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很好地描绘出恬静、平和

4、、纯朴的田园风光。二、借古诗品数学的对称美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少形吋少直观,形缺少数是难入微・”“数形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能进一步采用“数文(学)结合”,给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学色彩,允许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电影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文)”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吋,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也是必然趋势。我在教授高中数学《圆》一节吋曾引用王维的古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状的孤烟,直射苍穹,有劲拔坚毅之美;“圆”状的落日,倒映

5、长河,有苍茫孤寂之情。一一美,在“对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称美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完美匀称的感觉、i种豁然开朗的美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方程、图像及有关性质,在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在这样的引入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的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美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最开心见到的结果。三、借古诗品数学的趣味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

6、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熟知的“文学知识”中抽象数学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效实现“数文结合”。比如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征。“荡秋千”问题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使用《西江月》词牌写了i道与荡秋千有关的数学问题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岀索长有几?词写得很优美,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一架

7、秋千,当它静止吋,踏板离地1尺,将它往前推进10尺(每5尺为一步),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样高,这个人的身高为5尺,如果这时秋千的绳索拉的很直,试问它有多长?四、借古诗品数学的含蓄美请欣赏一个教学片段的引入。教师在讲数的乘方引入吋独具特色: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散文写得好,诗词赋得好,而II在书画方面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画中密密麻麻画了一百只小鸟。苏东坡在这幅画旁题了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归来一只复一只,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十分奇巧的是,这首诗虽然是题“百鸟图”

8、,可是全诗却不见“百”字的踪迹。读者感觉好像开始诗人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二只、三只、……八只,数到第八只,诗人似乎再也不耐烦了,于是笔锋一转/昔题发挥,从内心深处发出无限感慨:口寸下的官场之中,为什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凤凰”这样的少,而贪污腐败、利欲熏心的“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