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

ID:32752752

大小:77.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2-15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_第1页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_第2页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_第3页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_第4页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末君主立宪话语中帝制问题收稿日期:2013-04-01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资助项目(2013M530390);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孙德鹏(1978-),男,辽宁营口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法学博士。摘要:君主立宪改革是清廷再造儒家思想的一次尝试,也是清廷翻新帝制传统的最后努力。在立宪求富强的语境下,清廷希望新宪法能实现政治的转型、统治权的合理化、新的规训秩序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1908年的《宪法大纲》甚至出现了将皇位变成一个公共职位的趋势。同时,这部宪法

2、也致力于创建新的官僚制度、将全体人民“民族化”、“公民化”以及实现皇权功能的法律化。关键词:清末;皇权;宪法中图分类号:DF0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2.01自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开始,重新解释皇权和塑造帝制就兼具了传承历史、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认同等象征性意义,君主立宪政体本身就起源于对儒家思想进行再造的努力[1]。同时,由于宪法概念中隐含着限制权力,尤其是限制君权的含义,君主立宪体制中的宪法无论如何都要面对一个重大的难题:一个卸除了君主纽带的儒家思想如何可能?因此,只有通过

3、“君主制问题”才能理解帝制过往与法制未来之间的联结关系。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思考如下问题:宪法在怎样的君主制柜架内制定出来?又被什么样的皇权观念规定着?一、天下与国家的“中国性”清末以来的思想史,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2]。在帝制时期的中国,“天下”与“国”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国不仅意味着土地和人民,而且还包括对土地和人民所提供的武力保护。天下则是一个文明化的、社会的概念,其含义要比政治权力及其体制宽泛得多,因为文化与道德,亦即整个价值世界都属于“天下”。保国并不是政治生活的最高目标,更高的理想应该是对天下有所担当。以顾炎武为例,他

4、把儒家意义上的“有天下"解释为'‘欲厚民之生,正民之德”。他在《日知录》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的观点源于孟子"仁者得天下”的论断。孟子认为,不具有“仁”的人只能得“国”,而不能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孟子的话也有其引申的含义。相对于“天下”这样的文化理想而言,

5、人们不应该屈服于以武力为基础的政治权威,换言之,“为政之理”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事务之内,而是依从于更高的评判标准,即天命与民心[3]。《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正”解“政”。儒家思想对“政”的理解,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君主端正自己,则百姓皆有所遵从。有所从也就是“有路可走”,天下人都有路可走,这就是所谓的"天下有道”,政治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天下有道”。从这一逻辑推演下去,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要先以修身为根本,相对而言,家、国的治理则位于政治事业的末端。《礼记・大学

6、》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是儒家思想对君主的文化劝诫,如果君主“不志于仁”,则“终身忧辱”。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中国思想体系中的''天命”、“民心”这对最重要的概念,还关涉着政治统治以及政权转移的道义问题[4]。《易传•革卦》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意思是说,汤武革命的正当性就来自于上承天命下顺民心,正是在这样的语境(context)下,《孟子•梁惠王下》对汤武革命作了如下的评价:“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民本思想导源

7、的儒家革命理论为传统中国的朝代更替提供了解释,君主同时面对来自儒家的道义监督和来自天命的威慑。对此,列文森指出,儒教和帝制之间的张力与活力所形成的所谓中国性(Chineseness),是中国面对西化运动威胁时“传统主义者崇敬的对象和主权的支柱”[2]167。在列文森看来,'‘中国性”把新君主主义和新儒教按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连接起来。与西方入侵之前那种紧张的伙伴关系相比,这种新的伙伴关系具有单纯和结构简单的特点。秦朝的君主制是建立在反儒家的法家原则之基础上,而儒学则由于君主制度的建立成了显学。君主主义和儒学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官僚士大夫在支持帝国的同时,

8、又常常表现出离心倾向,历代王朝也因其离心倾向而经常排斥官僚士大夫。儒教与君主制度之间的这种既相互吸引、又彼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