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光明中医2008年12月第23卷第12期CJGMCMDecember2008.Vol23.12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孙军刚康靓彭霞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王超黄祖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610041)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的一部经典着作,其中的养牛法对现代养牛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其”治未病”思想对临床亚健康工作的防治起到了指导作用.关键词:《内经》;治未病;亚健康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其着作汗牛充栋
2、,不仅是中华文化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渊源不息的保护神《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一部不朽的着作,在西医主导的今天,她仍然魅力四射,其多种学术思想至今仍认为不能被逾越,发挥着济世救人的作用.《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现代研究家借鉴古代研究家的研究成果大致把其理论知识归纳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其中养生部分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不亦晚乎”的道理,提出了其治未病的思想•这为”亚健康”的追本溯源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3、,同时也为其防治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养牛在古代乂称为'道生T摄生丁养性”,”卫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人生天地间,食五味,都逃不过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同样也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古代医家提出”治未病”就是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或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内经》说人的形成是”以母为基,以父为(吮),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己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人”,可见养生应该从形,神,两方面去着手,笔者综合《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论述:1从形养生1.1效法自然,顺应四时规律自然和四时的规律
4、就是阴阳的变化,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事物的纲纪和变化的根源.效法自然就是说人的生活,生存必须适应自然的变换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収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则灾害生,从Z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指出了机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重要意义.1.2锻炼体魄即”和于术数”,古人从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和医疗活动的实践得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这一思想,指出通过导引,按跷,吐纳等來增强体魄,抵抗病
5、邪的侵袭,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B的.1・3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节饮食,慎起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指出饮食要有节制,否则易生疾病.倡导饮食有节,戒过饥过饱,谨和五味,避免偏嗜,饮食清淡,不宜厚味,这样避免病从口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嗜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冬三月,此谓闭藏冰冰地圻,无扰于阳.早卧晚起,必侍日光……强调四季须不同起居方式才可以顺应自然阴阳变化和调养精神情志,起到体健
6、神旺,减少疾病的发生,突出了治未病的思想.1.4不妄劳作运动锻炼,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可以强身祛病,动以养形,亦应适度,以不损不伤为要.《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指出起居操劳的适度,否则容易得病.所以古代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为止,应与自身相得为度.2从神养生2.1虚邪贼风须避之有时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疗疾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人想养生和减少病邪的侵袭,就要从
7、思想上重视,明白各种异常自然气候和各种致病因素都会对人机体产生危害,不合时节的风,寒,暑,湿,燥,火都会引起机体木身的病变,所以要做到以防为主,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2.2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人的思想上要闲静,安静淡泊,没有杂念和妄想,在任何环境下都快乐,安于本位,不互相倾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地所愿•”这样才可以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祖国医学模式建立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以人为本,强调人
8、与自然的统一,使人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疾病不发,尽终千年.古代I矢学家把预防疾病称作”治未病”,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预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Z后,应运用多光明中医2008年12月第23卷第12期CJGMCMDecember2008.Vol23.12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亚健康状态同样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所以亚健康的防治和”治未病”有异曲同工之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