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12454
大小:129.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4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土家族哭嫁歌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土家族哭嫁歌初探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哭嫁歌是在哭嫁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汉、土家、藏、彝、壮等族
2、婚姻风俗,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它也是一种曾广泛地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在我国,中南、西南、华东、西北甚为风行;在国外,当作仪礼的哭唱与哀泣,不仅发现于印度,还发现于近代的希腊以及德国一些地方的婚嫁过程中。我国真正明确记录哭嫁歌的还是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岑外代答》卷四《风土门·送老》,其中说到: 岭南嫁女之日,新人盛饰庙坐,少女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日“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
3、者。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亦歌以答之,颇穷中其家之隐匿,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 到了清代,一些地方志中出现了关于哭嫁歌的记载。如嘉庆年问湖南的《宁远县治》卷二,记下了该省南部五个州县哭嫁歌的流行情况: 清末光绪年间,广西《迁江县志》卷三有: 婚嫁,女家于前三日,请亲友妇女,终夜唱歌,谓之“离别歌”,言其别父母兄弟之情也。又谓之“送老歌”,言其姑表姊妹,送之偕老也。 民国初年以后,关于哭嫁歌的记载多了起来,如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刘万章的《
4、广州旧婚俗》、王兴瑞、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以及解放后的各种风俗志、婚俗志、地方志都有相关的内容。“从哭嫁歌文本内容来看,涉及封建社会生活较多,应该是这个时期才真正成熟并习以为俗的。近代,哭嫁之俗尤甚,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3之说。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婚姻家庭制度随之变革,哭嫁歌亦失去生存的土壤,渐趋消亡。现在,仅在交通闭塞、落后贫困的某些边远地区(如湘西、鄂西土家族聚居区)尚有残留现象。 本地姑娘出嫁兴“哭嫁”。不哭、哭不好则被认为不吉利,不能干,因此,凡姑娘从小就要学“哭嫁
5、”。“哭嫁”时间一般3~7天,多则长达一月之久,每天傍晚开始,半夜方休,哭时一般都有九个未婚少女陪伴,俗称陪十姊妹。越近嫁期,陪哭者越多,哭声越大。哭爹妈的恩情,哭姊妹的离别,哭兄弟的情义,哭出嫁后做媳妇的苦楚,其情切切,哭而不哀,以哭代歌,悲喜参半。上轿前夜,姑娘要跪在家亲内戚面前一个一个的哭诉,既道离别,又讨“打发”,通宵达旦,直至次日上轿方掩面收场。 虽然许多民族都有哭嫁歌,但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湘西、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歌都具有代表性。而且,当地参与过
6、或者观看过哭嫁的民众对哭嫁歌的深刻记忆使我们有可能更为真实、生动地了解哭嫁歌在历史上兴盛的真正原因。对哭嫁歌的研究,始于拉法格1886年《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一文;我国则以三十年代末期刘伟民先生对广东东莞婚歌的搜集与研究为发端。哭嫁歌属于民歌中的一种,因此,音乐研究者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研究哭嫁歌。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余咏宇的《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副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本着“从文化中研究音乐”(thestudyofmusicinculture)的精神。 纵观学界对哭嫁歌的研究,其成
7、果是丰硕的,资料的日趋完备为各种取向的研究提供了可能;逐步深入的各种研究又使我们对哭嫁歌有了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全面的认识。大致来说,前人研究哭嫁歌注重文化事项本身,有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寻找哭嫁歌的蛛丝马迹,有的在哭嫁歌的演唱形式中寻找其艺术特色,有的根据哭嫁歌文本挖掘其社会文化内涵,但这些研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哭嫁歌,却很少有人关注哭嫁歌的主体——即创作、演唱、传承哭嫁歌的人。例如,很少有人关注亲自经历过或目睹过哭嫁的民众对哭嫁歌的记忆,也很少有人将视角定位在哭嫁歌的主体心理上。我们以为,这是到目前为止哭
8、嫁歌研究中的缺憾,不过,这种缺憾倒是留下了哭嫁歌研究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研究者可以从主体出发,运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对哭嫁歌作更深入地探析。 我们可以从哪里人手呢?因为哭嫁歌从创作、演唱、传承诸方面看基本上是女性的活动,可以说是在土家族社会中一块独特的女性空间,而前人从女性的角度对它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3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上个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