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00367
大小:128.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14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重点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满分63分。本大题共42小题,每题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A.法律制度B.强权政治C.伦理道德D.道法自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所以
2、本题选C。A、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是道家的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
3、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概况-21-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体现了( )A.“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为政以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述现象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创造出了新的儒学思想,积极主张“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迎合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的滥用,其主张“天人感应”即借上天出现
4、异象的警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A有助于确立儒家正统地位;B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武器;D是孔子的儒家思想。4.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A.统治者个人喜好B.当时的经济状况C.文人学者的喜好D.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主张“克己复礼、仁政、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受到各国的冷遇;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学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
5、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打倒孔家店”5.汉代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下列行为中与此思想有关的是()A.祭天仪式的兴盛B.皇帝的微服私访C.郡县制的实施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A【解析】-21-试题分析: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6、。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这与祭天仪式的行为相一致。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所以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6.曹丕问:“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邴原便毫不迟疑地答道:“父邪。”(《三国志卷十一》)。某学者认为邴原的意识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能代表当时社会普遍的
7、社会观念,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位学者认为A.“家族”与“国家”是互斥的,且人们应以“孝”为先。B.“孝”这种家族意识已成为了统治者控制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C.魏晋时期“家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对政治团结产生不利影响。D.邴原的意识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的对话可知,邴原认为父亲的地位超过了君主的地位,即体现了魏晋时期“家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不利于政治的团结,故选C。A表述错误;B与题干无关;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君权神授,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D错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