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

ID:32698676

大小:13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4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_第1页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_第2页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_第3页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_第4页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宗超发展人工草业生态安全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展人工草业的生态安全意义刘宗超博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中国面临的国土生态安全和贫困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安全需求,它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优先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未必处于优先地位但应当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不安全分为要素不安全和功能不安全两类.要素不安全是指宇宙辐射、阳光、土壤、水、空气、植被等参数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参数的

2、变动导致的不安全;功能不安全是指局域或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功能性指标如人类及动植物生长适宜度、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状态等有序及紊乱程度等参数的变动导致的不安全。生态不安全也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不断从要素不安全向功能不安全的演化过程。最直接显化的生态安全问题如下:国土生态安全问题...森林是地球表面生态的主题,中国目前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但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仅一次性筷子每年就毁掉3.6万亩森林。砍伐天然林做袋料香菇、木耳、灵芝、竹荪等高档食用菌是山区农民最常见的做法,毁林严重,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由于森林

3、被伐导致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非常普遍。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效益低;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石漠化现象突现;土壤流失严重,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肥力连年下降,可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平均仅为1.3%,是世界可耕地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一半;美国可耕地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5%,仅这一项就表明了美国拥有更多土壤生态财富。作物对土壤养份的吸收,有80%是经过有益微生物转化而完成的,因此,我国土壤有机质持续降低形成了化肥的低效利用和化肥大部分流失导致环境污染增加这一恶性

4、循环,而且所生产的农作物缺乏营养,尤其是缺乏微量元素,长此以往,人口素质必然下降,竞争力减弱,中国可持续发展将会缺少最积极的人才资源。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土壤是文明的基础,如果我国不能及时、有效地改良土壤。从深层次上说,这中国最大生态安全问题。贫困生态安全问题贫困也是对生态安全的威胁,我国80%以上的贫困县都属风沙区或生态脆弱带。有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已丧失了生态承载力,留守人口基本上是靠年轻人外出打工输入经济流支撑,一旦经济形势波动,生态难民问题会更加突出。这些地区,由于贫穷,生存第一、所从事的无效耕作更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不惜竭泽而渔。最好方法是国家要计划地转移实质上已

5、成为生态难民的贫困人口,使脆弱环境地区生态自行恢复。农民毁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农民发展种植业,把长势喜人的森林破坏后,就地炼山挖穴,甚至引发森林火灾,导致森林资源锐减。二是蚕食林地,...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农民借助自留地与集体林毗邻之机,小数量分步骤毁坏集体林地。三是项目投资林失管失控。出现“世行林”、“造纸林”,伐而不种或稀种少种或不种。四是一般家庭年消耗薪材5吨左右,一个上百户的村庄,年耗薪材量可达500吨,相当于每年消耗500亩的天然次生林。五是自己造林随意砍。尤其是中国发展施用菌产业,要大量破坏森林;在落后地区是草原过载、农地超负荷使用,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6、在上述两种类型的生态危急中,以森林为主的国土生态安全和以人祸为主贫困生态安全问题,都可以从林占熺教授所提出的菌草产业得到启示。二、以草代木发展菌业是解决国土生态安全有效途径菌林矛盾实际上是菌业生产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全球每年土地损失量已超过新土地形成量,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每生成10厘米厚的土地需100~400/年的漫长岁月。因此,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方法,用林木资源来发展菌业生产,将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菌业也难以持续发展。菌业生产发展和林木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菌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菌业生产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和世

7、界各国菌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1971年,为了解决香菇生产原料问题,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提出了用野生资源极为丰富的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来代替阔叶树生产香菇的设想。1983年开始以草本植物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等食用菌的实验,并于1986年10月,用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生草本植物栽培香菇试验首次获得成功。菌草和菌草技术的定义为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简称菌草;运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和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综合技术简称菌草技术;运用菌草技术及相关技术形成的产业简称菌草业。它解决菌业生产中的“菌林矛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