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消癥痛宁汤治疗子宫腺肌证60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消癥痛宁汤治疗子宫腺肌证60例分析焦文祥(南阳市唐河县桐寨铺卫牛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目的探讨消癥痛宁汤治疗宫腺肌证的效果。方法60例子宫腺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治疗组30给予消癥痛宁汤治疗。2组均以连续服用三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著显优于对照组(P<0.05)o结论补肾活血,祛瘀止痛,消癥散结是治疗子宫腺肌证更为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子宫腺肌证消癥痛宁汤补肾活血祛瘀止痛消癥散结【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90-02子宫腺肌症是由于某种因
2、素的影响,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而致,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在30-45岁的妇女。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的影响发牛周期性出血、增牛、纤维化,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伴进行性加重,月经异常、不孕、性交痛等,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有关论述“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癥瘢”等文献中。治疗上西医躲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多限于短期治疗;手术治疗创伤大,影响妊娠,患者多不能接受。木人自拟消癥痛宁汤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多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
3、年龄20-45岁之间,病程4个月・10年,平均3.5年。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一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2002年2月第一版),及有关文献《中国实用妇科与妇产科杂志》,子宫内膜异位证专题拟定;中医诊断、分型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指导原则”而拟定。13病例排除标准原发痛经;盆腔感染;子宫肌瘤或其他生殖器肿瘤;宫体增大超过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阑尾炎;合并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病等内科疾病;服用西药治疗,停药不超过3个月或服用其他激素类药物者;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未按规定服药者。2方法
4、2.1治疗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服补消癥痛宁汤(菟丝子30g,淫羊«15g,当归15g,熟地15g,川^10g,赤芍15g,三棱15g,莪术15g,元胡15g,没药10g,香附15g,全蝎10g,土元6g,蠟蚣3条,川牛膝15g,炙甘草6g)进行治疗,中药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连续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粒,日3次,连续3个月为一疗程。两组经期停服,月经干净3天开始服用,观察两疗程。2.2统计学方法治疗结果所得的资料,采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经验;计数资料采用X2经验表示
5、。3结果3.1.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1990年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标准。(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月经正常,不孕症患者3年内受孕。(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子宫缩小,或局部体征存在但月经正常,不孕症患者受孕。{3}有效:症状减轻,子宫无增大或略缩小,停药3月症状未加重。(4)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3.1.2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NM90%;.显效:66.67%;有效:66.67%>NM33
6、.33%;无效:N<33.33%3.2结果(见表1・4)由表2可知,两组在改善经期腹痛、减少经量、缩短经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o注:与本治疗组比较*P∠0.05与本对照组比较#P∠0.05由表4可知,两组治疗前子宫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4讨论4.1本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肾虚血瘀是其病机。因此本人临床上应用菟丝子、淫羊董、熟地、当归补肾活血养血,共为君药;三棱、莪术、全蝎、蟆蚣、土元活血祛瘀,消癥止痛为臣药;川苇、赤芍、香附、没药
7、、元胡活血行气,调经止痛共为佐药。川牛膝既活血补肾又引药下行,甘草既补气缓急止痛,又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性味平和,补中有行,行中有散,攻补兼施,气血同调,共奏补肾活血,祛瘀止痛,消癥散结之功。4.2现代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既有细胞免疫功能的缺陷,又可有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增强。菟丝子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赤芍,“可促生自然杀伤细胞”。莪术,“可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熟地的有效成分地黄多糖,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基础为瘀血内阻,子宫腺肌病患者存在高粘稠血症。当归可以抑制高分了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