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

ID:32634836

大小:58.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_第1页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_第2页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_第3页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_第4页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定性研究作为实验代用品的统计分析是否可靠,取决于量化的水平,而量化的基础是定性研究。所以,统计分析的质量,归根结蒂取决于定性研究的水平。任何研究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定性研究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向度、提出有关问题的各个向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换言之,定性研究的使命是分辨新现象,把新现象的个体的重要属性背后的向度界定清起,把重要属性概念化,再把概念操作化,也就是设计切实可靠的测量属性变异情况的指标。定性研究的使命是寻新求异,不在乎代表性,只在乎典型性,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定量方法认为有重大缺陷乃至致命失误的方法。例如,专心致志关注一颗病树或畸形树,不关注千千万万健康树或正常树;专注研究一个

2、奇特病例,不关注千千万万健康状况;只关注一个基因变异的果蝇;只关注一个从未见过的大熊猫。定量研究学者,可以要求定性研究学者说明他们的案例研究是什么属性的案例研究,但如果质问案例研究的发现有没有普遍性,是不讲理的外行挑衅,相当于问渔民是否收获了山珍。重复一句,对研究对象的重要属性进行测量时,变项的名称是概念,而概念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不是自来就有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例如,在动物学意义上,大熊猫是法国一个传教士发现的,他会做定性研究,所以他率先分辨出大熊猫是个独特物种。雅安人民世世代代跟大熊猫住在一起,天天看见大熊猫,但是没有发现作为一个物种的大熊猫。定性研究每发现一个新物种、新现象、新

3、属性,都是开创了一个定量研究的新课题,甚至新领域。任何定量研究课题,因变项、解释变项、控制变项的界定,研究假设的提出,都离不开定性研究。鉴定出大熊猫是个新物种,动物学家就有了一个定量研究的新课题:大熊猫的种群生存是个实质利害相干的课题,因而,大熊猫的寿命是个值得研究的因变项,繁殖能力也是个很好的因变项,这二者的界定也是定性研究的成果。研究大熊猫的寿命和繁殖能力,理论上相关的自变项也是定性研究的成果,例如,营养状况、生命周期、生活习性,这些概念及其操作定义,都是定性研究的成果。再以我们后面介绍的雇员数据为例,教育程度、年薪、少数族裔、经理,都是定性研究的成果,不是做定量研究的学者拍脑袋想出来的。

4、如果没有社会学家对美国社会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种族歧视问题,你看到的可能就是美国人肤色不同,脑子里不会有“少数族裔地位”这个概念。再举一个比较隐晦的例子,说明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社会科学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测量概念的指标。但是,仅仅看这些指标,往往不知道设计问卷的学者究竟想测量什么。就政治学而言,“信任”、“效能感”、“权利意识”、“体制偏好”,都是概念;测量这些概念的指标问题,往往不包括这些概念或相近的词,否则就是主观测量。设计问卷的学者,如果照搬照抄现有问卷,自己也往往不知道哪些问题究竟测量什么。他们的做法是毛泽东嘲讽的“尾巴主义”,不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例如,下而这个问题

5、有时被借来测量外在政治效能感:“我们想知道您对下而各种说法的意见,您是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还是非常不同意?1)像我这样的人,对政府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力。”这个问题预设了公民个人对政府的决定发挥彫响力的制度渠道。如果这个预设不成立,它测量的就未必是外在政治效能感。定性研究有长处,但在检验假设时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就是无法把研究对象随机化,无法把在个别研究对彖那里获得的信息分成相对独立的碎片,进而尽量客观地分析碎片Z间是否有系统的关系。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访谈,我们需要向当事人了解情况,或者进行参与式观察。但我们往往不知道访谈对彖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更大的问题在于,作为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访

6、谈对访谈对彖有些不一定切合实际的假定,例如,假定访谈对象清楚自己当时要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做。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多数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深思熟虑、认真盘算。然而,等你去访谈的时候,他会侃侃而谈,告诉你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盘算的,那往往是事后合理化的结果。比如你问访民开始为什么上访、为什么来北京,他告诉你的那些自圆其说的故事多半有事后合理化的成分,而且他还认为自己是在很诚实地回忆,很诚实地讲给你听。这种事后合理化很难避免,因为它是人的自然心理倾向。但是,也有人有相反的心理倾向,不是事后合理化,而是事后不合理化,已经过去的事情,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越想越后悔。

7、喜欢合理化的,是乐观派;喜欢不合理化的,是悲观派。叔本华有个说法,有助于说明心理特点的这个有趣差异:“一件事可能喜庆结尾,也可能悲惨告终,机会各半。悲苦的人会因为结局悲惨而气恼或哀伤,却不会因为结局喜庆而欢欣;相反,喜乐的人不会因为结局悲惨气恼或哀伤,但会因为结局喜庆而欢欣。十个计划,九个成功,悲苦的人不因为九个成功而欢欣,却因为一桩失败而气恼。相反,十个计划,九个落空,喜乐的人却因为一个成功而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