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34617
大小:68.7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4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和危害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成因和危害性研究摘要: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网络大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其主客观成因和对大学生自身及外界的危害。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失范行为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84-02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网络行为主
2、体是高校在读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道德性,行为后果有一定的危害性。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可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两大方面。(一)客观原因1.社会监管不力首先,政府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良好的网络环境并非自觉形成的,是需要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管制和法律监管的;其次,整治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力度不够,自2012年起,虽多部门合作形成了严打合力,但由于网络环境开放自由的属性,一些颓废低俗的信息仍然盛行,一些无良运营商甚至还用这些信息来包装产品,以引诱大学生
3、浪费金钱和时间。1.网络环境不净网络环境具有多重特征,这些都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提供了可滋生的环境。如: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网络中的交往变成了种种符号和代码的交流,彼此难以分辨屏幕后的“真面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信息泛滥,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信息宝库,但也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等等。这种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随波逐流,迷失自由原有观念,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犯罪。2.高校德育不及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延伸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虽已取得不小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
4、缺陷: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创新,延用老论调,导致大学生产生排斥、抵制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讨喜,严重脱离实际,采用单纯灌输的方式,难以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及时,大多髙校釆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机是发现问题后再采取教育措施,缺乏防范意识;再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部分高校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课程设为选修性质,其一会使教育主客体产生得过且过的不重视心理;其二,参与课程的教育客体多,教育主体少,教育效果定不理想。4•教育体制不新当前中学的教育体
5、制大多为应试教育模式,教学主体是教育者,教育客体只需选择考试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接收上具有被动性。而进入大学后,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有固定任课教师,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需要自主学习,注重的不再是考试,而是实际应用。这种转变,使得对大学学习模式不适应的学生,出现信息接收上的盲目性或封闭性。而在呈现海量信息的网络中,这些学生难免会出现信息选择错误,引起网络行为失范。5.家庭沟通不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问题,家庭应负最主要责任。也许在父母身上就已经存在网络失范行为,且没有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疏
6、于管教,孩子有样学样,难免会重蹈覆辙。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差年龄平均为25-30岁,可见年龄代沟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共同语言越发减少,所以更多的大学生将焦点转向网络,沉溺于网络。(二)主观成因1.大学生自身群体性特征使然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他们渴望在人格、经济上独立,渴望个性得以张扬,渴望老师、亲人、同伴的理解和尊重,所以遇到困惑不求助于他人,他们试图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外界,难于听取他人忠告。其次,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三观。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处于收尾时期
7、,尚未稳固形成。经过网络这个'‘万花筒”的投射,原本心底的诸多不良情绪得以放大,于是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泄,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再次,社会阅历经验浅薄。社会阅历浅,人生历练少,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感悟能力有限,因此对大学生而言,有时难免会因为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最后,身心发展不协调。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8-24岁,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而从心理上看,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即转型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使他们在这时段出现偏激、愤世、敏感、感情不稳定的特点,部分大学生极易被网络中具有诱惑
8、力的信息所吸引进而沉迷,忽视现实社会中的责任,流连于网络,放任自我。2•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动机驱使第一,自我宣泄心理。部分大学生心中如果在现实中有无法排解的压力感,就会选择将这种愤慨、郁闷在网络中进行释放、发泄。但这种发泄本身就是对网络环境、人文环境的一种摧残,已经构成网络行为失范。第二,躲避现实心理。一些抗挫能力差、不自信的大学生选择让自己躲在网络里,他们期望在“虚拟社会”中逃避现实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