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18272
大小:369.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3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2.doc.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汽车工程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T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OFHUBEIUNIVERSITYOFAUTOMOTIVETECHNOLOGY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轻型汽车驱动桥差速器设计与分析班号Kt843-2专业车辆工程学号19学生姓名周挺指导教师吴胜军差速器总成在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金属加工设备等系统中广泛应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最后传送到驱动桥的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再通过差速器壳中的左右半轴齿轮,将动力分配给左右(输出轴)驱动车轮,使
2、车辆前进或后退,从而使车辆形成前进或后退的功能(见图1)。差速器的功用是既能向两侧驱动轮传递转矩,又能使两侧驱动轮以不同转速转动,以满足转向情况下内外驱动轮要以不同转速转动的需要。现代汽车上的差速器通常按需要。现代汽车上的差速器通常按其工作特性分为齿轮式差速器和防滑差速器两大类。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的结构由圆锥形齿轮、行星齿轮轴、圆锥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等组成,是典型的行星齿轮组结构。差速器壳与行星齿轮轴连成一体,形成行星架,因为它又与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固连在一起,如果行星架作为主动
3、轴,两个太阳轮的转速和转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两个太阳轮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车辆直行状态下,这种差速器的特性就是,给两个半轴传递的扭矩相同。在一个驱动轮悬空情况下,如果传动轴是匀速转动,有附着力的驱动轮是没有驱动力的;如果传动轴是加速转动,有附着力的驱动轮的驱动力等于悬空车轮的角加速度和转动惯量的乘积(见图2)。车车辆转弯轮胎不打滑的状态下,差速器连接两个半轴的扭矩方向是相反的,给车辆提供向前驱动力的只有内侧的车轮,行星架和内侧的太阳轮之间由等速传动变,驾驶感觉就是弯道加速比直道加速更有力。对称式
4、锥齿轮差速器的优点就是在铺装路面上转向行驶的效果最好;缺点就是在一个驱动轮丧失附着力的情况下,另外一个驱动轮也没有驱动力。现在大部分汽车的差速器总成均采用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一、课题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系毕业设计课题二、国内外现状国外对防滑差速器的研究开发比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赛车的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已有采用防滑差速器的例子。当前,越来越多的越野车、跑车、高级轿车及大货车,开始提供防滑差速器作为选装件。如兰伯基尼的魔鬼GT型车上装粘性式防滑差速器;保时捷911GT3型跑车、尼桑
5、总统、尊爵、宝马M3跑车及国内生产的长丰猎豹V63000、开拓者SUV运动型多功能车均采用机械式或电子控制式防滑差速器。这是因为随着人们对防滑差速器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防滑差速器不仅可以改善汽车在坏路面上的通过性,而且防滑差速器对汽车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防滑差速器技术正在成为人们提高汽车性能的一项新技术,作为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防滑差速器凭借其优越的性价比和广泛的市场前景而特别受到开发厂商的重视。三、综合分析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其工作原理如图所
6、示。为主减速器从动齿轮或差速器壳的角速度;、分别为左、右驱动车轮或差速器半轴齿轮的角速度;为行星齿轮绕其轴的自转角速度。当汽车在平坦路面上直线行驶时,差速器各零件之间无相对运动,则有==当汽车转弯时,假如左右轮之间无差速器,则按运动学要求,行程长的外侧车轮将产生滑移,而行程短的内侧车轮将产生滑转。由此导致在左、右轮胎切线方向上各产生一个附加阻力,且它们的方向相反。当装有差速器时,附加阻力所形成的力矩使差速器产生差速作用,以免内外侧驱动车轮在地面上滑转和滑移,保证它们以不同的转速和正常转动。当然,若
7、差速器工作时阻抗其中各零件相对运当装有差速器时,附加阻力所形成的力矩使差速器产生差速作用,以免内外侧驱动车轮在地面上滑转和滑移,保证它们以不同的转速和正常转动。四、方案论证在结构上对汽车的差速器进行改进设计,对差速器的行星半轴齿轮半轴花键联接进行设计计算,重点是改变十字轴与行星齿轮转动接合面之间的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即在十字轴与行星齿轮接触面之间加入滚针轴承,改善了十字轴和行星齿轮之间的磨损情况,减少了机械损失,延长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五、工作步骤序号论文各阶段任务日期13.17~4.18明确任务要
8、求,了解设计对象的结构于作用,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完成开题报告。2…………………………六、参考文献1陈家瑞.汽车构造(下册)[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31502尤晓玲,李春亮,魏建秋.东风柴油汽车结构与使用维修[M](第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2133刘惟信.汽车设计[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193904吴宗泽.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655765濮良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