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ID:32579669

大小:68.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2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_第1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_第2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化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2.2城市化[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

2、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一、城市化: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

3、发展迅速。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读图]P36图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2)形成“

4、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产业空心化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至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

5、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较]一个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一个是向城市外部的人口迁移。再城市化: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的防止城市及城市中心区衰退。它是个别城市的现象。而非普遍存在的现象。P38,讨论: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小图表示,问题: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生态城市?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显著(城市较多的变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表现:(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经济发展速度亚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即其城市化水

6、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具体原因:推力与反推力推力: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反推力:城市人口增长快,就业岗位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结果:形成内城贫民窟或城市外缘的棚户区。(读图:P3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1、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污染源:交通污染—汽车尾气;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7、居民生活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的烟尘。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二恶英(燃烧垃圾)与癌症的关系。(2)水污染:污染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等。 2、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地球上广阔的空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类为主宰的城市。也就是说其它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少。如果有一天,全球用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城市,那么地球上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也可能人类社会也将不会再存在。另外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生态破坏。例:全球变暖,酸雨等。3、城市化与

8、地面沉降中国目前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造成。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当中,上海情况最为严重,上海自1966年起开始限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等措施,稳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情况,使下沉维持在每年平均10毫米左右。去年,上海政府也因为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宣布限制摩天楼的建造。过去40年来,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