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77212
大小:87.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2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一、人口与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土地集约、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
2、平达到70%左右。 二、区域协调发展 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三、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3、(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 400个左右)五个等级。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村庄的发展模式分为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 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村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
4、,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新农村基础设施:结合区县(自治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 五、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六、综合交通 规划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规划至2020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100%,都市区至市域
5、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90%。 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 铁路: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 港口与航道: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万州、涪陵3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5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它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机场:民航机场按“一大(江北国际机场)
6、三小(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布局。 七、区域其它市政基础设施 合理布局,按照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兼备的原则,逐步建设完善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城乡统筹,按照城乡协调的原则,促进区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政设施城乡共享;突破行政界线,按照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按照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引导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集约建设。 八、社会服务设施 都市区规划建设大型科技活动场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布置科技活动中心、科普
7、场馆,建制镇配置技术推广站、科技活动站。 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合的体育设施。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居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 各级城镇应加强
8、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站等设施的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设施,建立健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