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

ID:32568162

大小:69.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2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_第1页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_第2页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_第3页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_第4页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灵魂深处的震颤——金锦散文论张连义*张连义(197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菏泽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内容提要】金锦的散文有感而发、以情动人,激起读者的共鸣,具有传统知识分子写作的韵味。金锦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又有着现代文明的追求,颇有新儒家的韵味。其散文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同时又以创作和实际行动显示出作为真正知识分子的存在和内涵。【关键词】真情震颤人文关怀知识分子一古代作文者多为官。不仅因为那时的为官者大多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写作的条件,而且一旦为官便有机会走南闯北,接触各类不同人物,了解各地民风

2、,丰富其阅历,文章因之言而有物。今日为文者多出身寻常百姓家,一俟小有成就,不少人便以此为资本,或挤入仕途,混个一官半职,或不思进取,固定于既有成就怡然自得。在今天,从政者作文,少之又少,从政者为文且坚持不懈并视为生命之一部分者,更是凤毛麟角。金锦是其中一个。金锦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其走上创作道路可谓偶然。正如他自己所说:“有了空闲时间,长久积聚心中的思虑和情感再也按捺不住,最强烈最不可抑制的就是对已故老母亲的追思和缅怀。于是我拿起笔来,饱蘸着心血和泪水,写下了一篇篇感念慈母恩德缅怀往昔岁月的文章,原本是为了寄托哀思和抚慰心灵,没想到公开

3、发表。”[1]金锦.金锦散文自选集.序言[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对慈母的拳拳之情促成了《寸草难报三春晖》的完成。其后,生活中不能自已的感动和记忆深处的感触催生成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他的写作,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缘自生命之中的感动和生活之中的感悟。其创作,绝少虚构的成分,而是以世上最平凡之事感受人间最真挚之情。正因为有感而发,所以真实感人;正因为心怀感恩,所以情谊真挚。国学泰斗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

4、份。”有真才有情,有情才能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其实作者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真情的抒发?《寸草难报三春晖》可谓泣血成文,作家敞开心怀,几乎情不能已,每至情深,不禁潸然泪下。“5父母养育,恩重如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1]p13金锦的散文是用心写的,读者的感动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灵魂的震颤。文章既是对慈母恩德的缅怀,更是赤子真心赤裸裸的呈现。金锦散文以情取胜。“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尽可能让真情自然流露,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1]正是有这样一种对话的创作心态,作家与读者有了一个平等交

5、流的平台。金锦的文章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是敞开心扉讲述着自己故事的朋友,从故土亲人到山川草木,从文物古迹到历史名人,几乎都是作家的亲身经历,贯注着作家的情感。纺车不仅帮助“我们一家”度过最艰难的岁月,而且“倾注了母亲大半生的心血,凝聚了母亲真挚的情感,给予了母亲深沉的眷恋”(《纺车》);故乡的小路见证了“我”走出村子的学有所成,也寄寓着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和殷殷期盼,“路犹存而人不见,存仍在望而亲情缺失”,作家不禁发问“坚硬冰冷的现代马路还能联结缺失的真情吗?”(《故乡的路》);老宅上的那两棵石榴树与全家人一起

6、感受了事态的炎凉,经历了人生的忧患,品尝了生活的甘苦,是这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见证(《老宅上的那两棵石榴树》);如此等等。纺车、小路、石榴树等与“我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的象征。这里,作家带读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起感受着过去的风风雨雨,使读者的心脏与自己的脉搏一起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跃。过去的生活有着很多的艰难,但作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直面人生,以苦为乐,在艰难中感受着人间最平凡也最真挚的感情。对真情缺失的遗憾更体现出内心深处的渴望,人们虽然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

7、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2]路遥.这束淡弱的折光[A].路遥文集2[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p440二儒家讲推己及人,对亲人对故土的感恩之情推而广之自然而然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吃肉的回味与遐想》写的是吃肉,带给人的却是“吃肉”过

8、程中隐含的文化,反应的是社会的变迁带给人饮食观念的变化。从神农氏到晋惠帝,到“而是不具条件‘务’而不得”的时代,再到素食主义者的出现,饮食男女的命运几经变迁,但也有不变的,那就是身体的健康。吃为了健康,不吃也是为了健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