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63503
大小:8.89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9-02-12
《农村“过疏化”现象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沂蒙山区五合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1绪论1.1研究背景在世界城市化长河中,一方面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农村逐步衰弱甚至面临终结,二者成为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一对概念。在市场逻辑和工业主义的强大推力下,城市发展的脚步越迈越快,农村人口和资源则大量被抽吸到城市,强盛者越强盛,衰弱者越衰弱,城乡两极相去渐远的“马太效应”似乎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般法则。中国也是这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提高,国家政策对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在内的农业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松。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而工业化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可
2、避免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吸引。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据此可以获取较农村劳动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普遍流动,成为农村人口对城市生产生活的主要交融和体验方式。农村劳动力及其所在家庭的频繁流动或大量迁出,加之农村自身发展力和吸引力上的增长困境,产生农村“过疏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过疏化”。从农村常住人口构成变化的角度,农村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的“精英”人群流失,老、弱、病、残、幼留守农村,致使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失衡。二是村庄聚落“过疏化”。从农村居民居住的地理空间结构变化的角度,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居民离开原
3、居住的中心聚落向周边建房迁居,一方面占用土地,另一方面原有村落逐渐萎缩,并造成土地浪费。三是农村数量“过疏化”。由于村庄兼并和城镇化,农村整体村落告于终结,在地理及文化上从村庄成长历程中被“抹去”。民政部2012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全国村民委员会的数量逐年递减,从64.4万下降到59.0万,平均每年减少770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天减少21个行政村)。四是发展资源“过疏化”。从农村发展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变化的角度,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大量资金、教育、文化、科技、社会服务等农村发展资源也随之外移,新的发展资源补充不及时或“只出不进”,资源匮乏导致
4、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缺少动力。“过疏化”现象下的农村产生了诸多发展问题,不仅体现在耕地资源的严重流失、入口严重流失、农村整体面貌难以改变、乡村人居环境受到破坏等方面,甚至会引发整个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衰败。“过疏化”现象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人口流动在一定程3万方数据度上冲击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抛弃了固有的乡村秩序,导致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动摇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种“治理性困境”,迫切需要寻求解决办法,而构建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成为化解这
5、一难题的关键。在研究“过疏化"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就我国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言,农村劳动力外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过疏化”是城市化进程产生的问题在农村方面的体现,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和过程,这个阶段是一个适应期、磨合期、规范期,这个过程是市场促使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城乡综合平衡的整合过程。1.2研究意义对农村“过疏化”问题进行研究,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是同步合拍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良性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
6、平台。目前,农村“过疏化”问题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足够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各地在应对“过疏化”问题出现过很多好的思路和有效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应对“过疏化”不能泛泛研究,“一刀切”治理,有必要在全面认识整体现象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分析。就沂蒙山区而言,农村分布在两种类型地理条件上,平原地带耕地多、人口多、发展早,山
7、区则是耕地少(但山场面积广阔)、人口少、发展晚,不同的资源禀赋、入口构成和发展阶段在应对“过疏化”问题时的研究视角和应对措施上必然存在差异,必须区别分析、不同对待。通过对研究对象村所处治理实际看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包括研究对象村自身在“过疏化”现象带来问题的治理中尚未有实质性举措,但是不可否认,研究对象村“地处人口大市,自身人少地广”的特性决定它在应对“过疏化’’现象时也必须要走个性之路。此外,人少、村贫、地偏为特征的山区农村在沂蒙地区数量较多,研究对象村如何应对和治理“过疏化’’现象,也将为更多同类村庄的治理和发展产生启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