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54603
大小:62.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2
《大道无形唯心自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道无形唯心自知——最美的流浪者之歌《悉达多》何为道?何为佛法?何为禅意?这是东方哲学绕不开的母题。当西哲的理性繁盛百年,走向“粗糙的地面”,指导各国工业发展走向现代文明时,东方一隅的深刻智慧仍虚无缥缈,高处不胜寒。作家黑塞是西方文坛上的异数,他终身漂泊隐逸,绘画作诗,并醉心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而《悉达多》便是其在不惑之年所创作的东方哲理小说。作为黑塞的代表作之一,《悉达多》不仅哲理性强,且情节跌宕紧凑。书中既不以道义教诲,又不借离奇煽情,而是让
2、书里的人物跟着内心的召唤走,让书外的读者跟着真实的人生体验走,重拾生活的重大感和庄严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用诗化隽永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条探索自我之路。小说《悉达多》中,讲述了与佛陀同名的一位贵族青年的成长故事。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在母亲的歌声中,在博学的父亲教诲中长大成人,众人都如此地喜欢他。可他内心并不因此感到快乐和安宁,而后他以对峙的方式与父亲告别,和好友侨文达一起云游苦修,加入了沙门团体。寒暑三载,悉达多依然觉得他的灵魂无法安宁。于是他们又来到了舍卫城聆听
3、佛陀乔答摩的教义。乔答摩的教义很完善,侨文达认为自己有了灵魂的归属并皈依了佛陀的僧团,而悉达多依然困惑重重。于是,他孤身走向寻找自我之路。他来到一座代表尘俗世界的城邑,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经年的世俗生活使其肉体的享受达至顶峰,却使其对自身感到厌倦、鄙弃至极。他抛弃自己世俗所拥有的一切,近乎绝望地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承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得道,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小说的开篇
4、用了浓重的笔墨渲染了悉达多的出身如何高贵,悟性如何高超,品德如何讨众人景仰。仿佛悉达多从诞生之日起,天性和智慧便凌驾于凡人之上,为其日后离家叛道,成为一个伟大的智者作铺垫。小说还特意给悉达多身边安插了一个忠实的伙伴,侨文达。文中是这样形容侨文达对悉达多的热爱的,“他的朋友侨文,另一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和和蔼的嗓音;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5、。”黑塞曾言: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从这种思想出发,他的作品中通常会出现两个自成对立面且互为补充的主人公,倘若是同一主人公,则表现为两种对立思想的冲撞和激荡,以致最后的顿悟或是毁灭。所以,侨文达和悉达多可以看作是在寻觅自我道路上的两种姿态。侨文达感性善良、忠于教义,悉达多则独立思考、放荡不羁。究竟哪种姿态才通向自我之路的答案呢?很明显,作者认同了后者。而我读后也深表赞同。由麻木死板的教义中,人是无法习得圆融的,“求道”之路其实就是“活下去”本身。而
6、任何一种宗教都只提供给你“活下去”的理由或是动力。在西方是“赎罪”,死后入天堂;在东方是摆脱轮回,祈求来世“涅槃重生”。但任何宗教都无法在现世让你得到该如何“活下去”的答案。而此书直击人心的一点便是,它为你展现了一条路,在现世行走的从容豁达的路——做自己的先知,在万物中悟理。书中有着悉达多大段的心理独白,让人读来听春雷阵阵,惊而后醒。如“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所有人都是自己内心的囚
7、徒。选择独处的意义便是你不再把与他人相处当作一种对自我的逃避。又如,“为什么我对於自己丝毫不了解?都是由於一个原因,唯一的一个原因——我害怕自己、我逃避自己,我寻求婆罗门、寻求自我,我希望毁灭自己、离开自己,我做这一切为的是要在未知的心底深处找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自我、生命、神圣、绝对,但是在这些追求途中,我却失落了我自己。”人是群居动物。在当下,还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在觥筹交错的交际中,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路途上,没有为自己套上一具伪善的面具?我们在为生活奔波劳禄中如履薄冰、战战赫赫,渐渐模糊了人类本来的面目
8、-----对世界的好奇,对同类的善意。再如,“我们必须认识到潜藏于你、我以及所有人中潜在的佛性。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眼即之处,皆有道。《六祖坛经》里写道:“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转悟,众生是佛”。迷与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虽说书的结局是悉达多终得道,成为佛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