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ID:32539301

大小:184.8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2-11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_第1页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_第2页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_第3页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_第4页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

2、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

3、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

4、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

5、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本文作者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基于问题解决优化教研常规/朱跃跃编者按   “听听很激动、想想也感动,回去就不动。”这是目前一些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真实状态。究其原因,关键是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教研形式单一、教研方法停留在经验性层面等等。对此,各科研部门、学校或立足课堂的优化教学常规研究,或立足教

6、研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或立足教师研修方式的策略分析,努力探索着适合教师发展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途径、方法,提高教研活动的效度和效益。     项目组从三方面确定研究内容: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常规管理的研究:包括优化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环节;二是优化教研常规管理的研究,包括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教研效果的评价等;三是教学教研常规中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的研究。每次活动都要求有明确的主题;有教研组活动过程展示;有活动结果的总结和反思。经过三年的学习、交流、研究,在以下五个问题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分

7、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优化了教研常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研究解决教研主题与过程的关系问题   高中阶段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校本教研内容主题的确定非常关键,必须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围绕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着眼于教学过程管理,通过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否则很难实施。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确定主题的要求:①事先需确定主题,即由组织者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事先确定一个研讨的主题,它必须是来之于教学的真实情境,有研究解决可能的;②有预设主题,但在活动中根据新问题又能生成新主题;③尽量能够使主题系列化,要围绕一个

8、关键问题,同时主题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备课、观课、评课等教研过程形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密切的逻辑联系。有明确的、基于教师共性问题的主题是开端,而主题在教研过程中如何得以体现和落实则是关键。2009年3月乐清市高中历史教研员王炳炜老师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