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诗歌导读

翟永明诗歌导读

ID:32528682

大小:57.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1

翟永明诗歌导读_第1页
翟永明诗歌导读_第2页
翟永明诗歌导读_第3页
翟永明诗歌导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翟永明诗歌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翟永明诗歌导读一、翟永明:“第三代”女诗人中最亮丽的风景在当今诗坛女诗人中,翟永明(1955—)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逐渐获得广泛认同,“女性诗歌”作为一个称谓或研究点也已经具有了它的本体价值,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是独立于男性诗歌作者之外的另一道风景——翟永明则是这道风景中最亮丽的一幅。这无疑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女诗人:于1981年开始写诗,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翟永明诗集》、《黑夜的素歌》、《称之为一切》等诗集。总体上说来,她的诗歌着力于对女

2、性自身处境的揭示,这在早期(90年代初之前)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写作取向或写作姿态在一开始可能并不是完全自觉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翟永明等当代女诗人的写作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来源,即被称作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的深远影响:“这位将悲剧性的自我揭示推至极端的美国‘自白派’女诗人,以其处理素材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阴郁的激情和近于自虐的洞察力和智慧,直接启悟了翟永明、唐亚平、伊蕾、陆忆敏、海男、郑单衣等为数不少的‘第三代’女性诗人,启悟了她们对自身内部世界和生存命运所作的深入、有力却又不无偏狭的体验和

3、开掘,以及对真正属于女性的抒写角度的把握。”(李振声:《第九章女性诗歌:人物和风景》,《季节轮换》,P216,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什么是女性“自身内部的世界和生存命运”?什么又是“真正属于女性的抒写角度”?显然,对前者的答案较为明确:女性被男性以及由男性所建构的文明所“压迫”,这不仅仅是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所强烈意识到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直接诱发了“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等运动的兴起,事实上,翟永明等人的确是在传统对于女性的种种偏见或压力下开始自身写作的——或者说,正是深刻地意识到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被种种歧视、

4、偏见以及无谓的压力所裹胁,这些女诗人将笔触转向了“自身”,试图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来对抗强大的男权社会,以一种崭新的美学方式来对抗“源远流长”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诗歌美学。相比之下,对后者的回答将较为艰难:尽管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诗歌”的出现本身即必然地具有一种独立的品格,但性别究其实质是一个整体,而非真正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而既是整体,其中有共性因子,也不可避免地包含有诸多矛盾的因子,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属于女性的抒写角度”的确立或澄清也就成为一个极具难度或者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此,翟永明本人的回答是“创造”一种“黑夜的意识”。这

5、个异常坚定的声音早在1984年就出现。那一年,翟永明写下了最先确立其诗歌地位的作品,由21首诗所组成的组诗《女人》。而为这个组诗所写的具有序言意味的《黑夜的意识》同样广泛流传——甚至可以说,它比诗歌本身流传更广,时至今日,“黑夜的意识”已被看作是“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诗歌的宣言书”,是一种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理论文本。这篇序言中,经常被引用的是这样的话:“作为人类的一半,女性自诞生起就面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对这世界最初的一瞥必然带有自己的情绪和直觉,甚至某种私下反抗的心理。她是否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个黑夜?并在各

6、种危机中把世界变形为一颗巨大的灵魂?事实上,每个女人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心痛处与经验——远非每一个人都能抗拒这均衡的磨难直至毁灭。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时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女性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既对抗自身命运的暴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在充满矛盾的二者之间建立起黑夜的意识。”(《黑夜的意识》,《诗歌报》,1985年9月21日)这段文字里,有两点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一是“创造”,这意味着所欲“创造”的东西原本是现实中所匮乏的,无疑,它体现了女诗人表达自身、为自己

7、立言的自觉意识;二是“黑夜的意识”,它的基本含义在于:男性世界是一个明亮的、暴力式的“白昼”,女性在面对一个外在于自身的男性的文化世界以及被这个世界裹胁着的自身命运(所谓“自身命运”即由这样两方面构成)时,应该“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只属于女性自己的“黑夜世界”,由此,“黑夜的意识”被赋予了一种隐喻的意味,一种专属于女性诗人的意识形态。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诗歌”中屡屡出现与“黑”紧密相关的词汇:“黑房间”、“黑色的太阳”、“黑裙”、“黑色洞穴”、“黑色石头”、“黑色沙漠”、“黑夜里的素歌”,甚至,

8、一再地出现“疼痛”、“死亡”这样的词汇,甚至《女人》(海男)、《独身女人的卧室》(伊蕾)等等直接标榜“女人”的诗集也多有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女性诗人需要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自身——对于种种长久以来就已形成、并且往往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意义的惯常词汇的袭用,则可能意味着对男性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